翡翠挖水如何辨别?

逮舒琪逮舒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底”在行话中称为“地儿”或“底状”,指翡翠原石被开采后,暴露在空气中,受到氧化作用而形成的内部结构变化。 通常“底”有如下几种类型。 “玻璃底”——表面光滑如镜,抛光良好,具有强光泽和透明感;内部纤维交织结构清晰可辨。

“冰底”——质地细腻、莹润,犹如结冰的河水,又似透明而微带蓝色的水晶。内部结构纹理模糊但有序状,有时可见纤维状的变晶结构(也就是常说的“雪花棉”)。

“油底”——类似于“老油瓶”一样,表面蜡质感很强,局部可能有凹坑,整体润泽、细腻,部分有油脂感的玻璃光泽。此类原石的密度一般较高,水分含量较低。 “水泥底”——硬度和密度高于其他类别的底,类似建筑用水泥的模样,因此得名。光泽相对较弱,透明度差,肉眼仔细观察时,能看到细微的颗粒,或是较粗的结晶组织。

当然除了以上四种主要类别以外,还有“灰底”“腊底”“乌底”“皮底”等,它们都有相对应的原石图片供参考。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玻璃底”和“冰底”。

很多初次接触翡翠的新人,一看到“玻璃底”就会觉得这绝对是个好底子,可以摘牌买回家了!实际上,如果仅凭一个“玻璃底”就去买回一个物件,那可就有点盲目了。因为影响翡翠质地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颜色、水头、雕工等等,都会对最后成品的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在选择“玻璃底”的时候,也要就色论色、就水论水、就工论工。

强富皓强富皓优质答主

翡翠挖水料是先合成处理,再雕刻成型,最后磨光上蜡而成,鉴别翡翠挖水料主要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肉眼观察:挖水料的通体色感、水感十分不一致,在晶体交界带常有颜色深暗的过渡、堆积现象,且在挖空部分的尖角、切口处可见不规则色斑或色点(这是可确认挖水的重要依据)

2、滤色镜下观察:挖水料在滤色镜下一般呈粉红色,也可呈玫瑰红色或暗红色。

3、放大镜下观察:挖水料在放大镜下常可见到绿色染料渗入裂隙、溶蚀边及颗粒间隙中。同时,挖水料的“水头”虽然饱满,但透明度不够通灵,在放大镜下观察可感觉带有一种较为混沌的胶质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