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三面红旗是什么样子?
三面红旗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大运动的简称,反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空前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但是,由于主观意志严重脱离实际,这三大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损失和恶果。
1957年2月,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化问题时指出,要大力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同时还要发展交通运输业和轻工业,因为只有轻重工业都搞,才能建立完整的体系。后来,毛又进一步指出,要趁现在有条件,有潜力,加快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为此,1958年3月成都会议确定了“鼓足干劲”“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这条总路线反映在生产建设方面就是把力量集中起来重点发展我国的重工业,放弃“平衡发展”的政策,试图通过高指标、大规模急于求成的手段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响应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号召,各地开始大肆铺摊子上项目,以“铁水钢流”代替“绿水青山”,大大超过了当时我国实际可能增加的物质资料的生产能力。 随着基建规模的膨胀,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供应急剧上升,造成这些基本建设物资大量积压。到1958年底,全国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已经达到6000多个,这些项目需要资金240亿元,相当于当时国家预算的4倍左右。加上已完工的项目所需资金,共需1200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25.5倍)。而当时国家财政收入也不过273.8亿元。这样庞大的基建规模造成的后果就是投资效益低下,不少项目实际上成了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
为了配合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同时也为了解决农村人口和城市失业人员就业问题,中共中央还发布了《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规定》,认为办人民公社是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迫切问题的最好形式之一。于是,在农村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大办人民公社的热潮。
本来,中共在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是在尝试着各种可能的方案,但正当其他试验田的收成尚没看出眉目之时,南方某地的试验田却出现了狂长不止的“奇迹”——粮食产量成倍增产,钢铁产量大幅上升。这个消息犹如一枚重磅炸弹,顿时震惊中外。
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大跃进”的疯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