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王爷有画画的吗?
清朝满族贵族在入关前长期生活在马背和狩猎场上,善于骑射,长于武功,而吟诗作画,属于“文事儿”,是“书芽子”、“酸书囊”干的营生,在那时不为人们所看重。入关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富裕,王公贵族的生活也越来越安逸舒适,为了适应他们的消闲嗜好和审美需要,绘画成为王室成员热衷从事的文艺活动之一。
在清代王室贵胄中,以皇帝、皇子为首,几乎每个亲郡王都能舞文弄墨,吟诗作画。这与中国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历来标榜“王公大臣”以忠君、孝悌、礼义、仁慈为行世之道,把诗文书画作为“文房清课”和“雅玩”的主要手段。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的统治者——清朝的王公贵族自然也不例外。他们虽然身居“龙楼凤阁”,“钟鸣鼎食”,自视高人一等,但毕竟是封建社会的组成部分,为了维护其封建政权的长治久安,使人民安居乐业,也不能不尊崇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中国历史上“文人相轻”的传统影响也波及到王室贵胄成员内部,他们也想以文才诗艺与帝王将相、王公大臣一比高低,以表现自己的“高雅情趣”。因此,诗画成了清朝王室贵胄的“拿手好戏”。如康熙的第十七子、第十八子都擅长诗画;乾隆的三子、四子、皇次孙均有画作留世;嘉庆的四弟绵志,五弟绵愉,七弟绵荃、绵愉之子志钧父子均善丹青;咸丰帝奕詝、恭亲王奕忻兄弟皆好绘事,亲王载澂、载瀛、载治、载濂、奕詗以及乐善郡王载治、贝勒载瀛、庆僖亲王淳颖、博尔都、博尔正等人,也都以善画闻名于世。可见,诗画在清朝王室成员中是普遍流行的。
王室贵胄所从事的绘画艺术,都是在宫廷内苑进行的,他们不仅拥有自己独立的绘画工作室,还有许多内廷供奉画师供他们使唤。如嘉庆帝的七弟绵荃就经常“命宫监召院画家进御书房绘图”,他与同为嘉庆帝的四弟绵志先后在宫廷内的御书房和御花园中的养性斋、画禅室、遂心亭内,分别成立了“作画处”。这种“作画处”除王公本人率笔作画外,内廷画师也同时在此作画。嘉庆帝的五弟绵愉喜欢绘事,除自己“尝于画禅室肆意作画”外,他还召有“常供”的宫廷画师赵秉忠、徐方、袁瑛等人到自己府中作画。王室成员的“作画处”和“常供画师”,使王公子弟在创作艺术时游刃有余,也使他们笔下的作品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使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宫廷生活情趣。
清朝王室贵族所从事的文学艺术领域,以绘画为最。他们所创作的绘画作品,从主题上来说,大多是以歌颂皇权、宣扬教化和表现宫廷生活为主。如清高宗弘历的《九王题跋图》上,除弘历本人作画外,其三子、四子、五子和五弟、七弟等均各书诗跋其上,以抒发他们对“圣祖仁皇帝万寿无疆”的由衷爱戴和无比喜悦之情。又如同为清高宗的四子奕楞作有《宫娥进茗图》,五弟绵志作有《竹下抚琴图》,七弟绵荃作有《五皇子像》和《八弟绵琪像》,这些作品,或表现宫廷饮宴、下棋、品茗、抚琴的生活画面,或表现王室子侄的艺术形象。
清王室成员从事文学艺术活动,是清朝时期政治、经济活动的一种伴随现象,是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在文化上的体现,也是封建专制主义社会产物。清朝王室所从事和创作的文学艺术具有典型的“皇权文化”的特征,它与封建时期中国民间文化相比,尽管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封建帝王的“家天下思想”,使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带有浓厚的主观主义、独裁主义、等级主义和孤立主义色彩,使他们在艺术领域中,缺乏敢于创新的勇气,使他们在文学艺术上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使他们在艺术领域中游历于前人的画苑艺圃,缺少自我作古的胆略。他们所从事和创作的文学艺术,只是在某种范围内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光大的作用,他们不能也不能够给中国文化艺术以重大的改革和促进。清朝王室成员所从事和创作的文学艺术,只能在一定的领域内影响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而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广阔天地中,只如一叶微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