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人民币是什么颜色?
这个,应该是我党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颜色错误的决策!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人民币。当时由于通货膨胀严重,法币发行量巨大,而刚刚成立的央行又没有足够的黄金、外汇作为储备,无法印制足额的人民币,于是,在发行人民币的同时,规定以一定比例(初为3比7,后改为20比80)混合发行。这里所说的“混”并不是把各种面额的钞票混合在一起发放,而是“分别发行,混合管理”的意思——即人民银行同时发行新钞和旧钞,但以前发行的旧钞不再收回,按照新钞的价格支付给居民,这样看起来仿佛货币供应增加了,但实际上只是“旧钞换新钞”而已。 这种“分别发行,混合管理”的发行方法在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前后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带来了日后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自1950年起,我国对外贸易连年逆差,外汇物资大量外流,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我国开始大量印刷钞票,而当年为了配合经济恢复又曾大量印发货币,因此从5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处于持续通胀状态中。
面对汹涌而来的通货膨胀,中央于1956年开始实行了“计划调节、市场调节”的双轨制,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严格控制资本品(含劳动力的价格)向消费者的转移,另一方面通过税收、信贷等手段控制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然而这一切都无法彻底扭转通胀趋势。 从1958年开始“大跃进”,国内物价全面上涨,货币发行量随之急剧增加;而从1969年到1976年的“十年动乱”期间,国家经济几乎停滞,但通货膨胀却愈演愈烈。
直到1978年之后,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通货亦呈爆发式增长。到90年代后期,人民币已经贬值近千倍(按当年购买力计算更是贬值30余倍)。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那种“混”的方法显然不能继续维持下去了。
1995年和1996年政府先后两次上调汇率,放弃“双轨制”,实行“一国两制”下的单一汇率制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再次调整汇率。这一连串的汇率调整最终使人民币成为了今天这样的单色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