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70年代有外销瓷吗?
有啊,怎么没有呢! 我国出口瓷器的第一站就是欧洲。明代崇祯十二年(163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将中国瓷器输入欧洲。从此,中国瓷器开启了“圈粉”欧洲的旅程,深受欧洲人民的喜爱。 清雍正时期,由于皇帝喜好青花瓷器,于是御窑厂开始大量烧造青花瓷器,向外出口。在当时的广州,外商居住的地区被称为“洋屋街”,而这里也是对外贸易的最热闹的场所之一。
在清代中期出版的《广东新语》中,记录了当时广东外销瓷业的盛况:“……其器多仿古物样,有粉定、泥金、五彩等品。惟青花一色最盛,他色渐少。青花开片,其薄如纸。白地青花,堆墨描金,极工细淡雅之致……其装船发贩,每年不下数万缸,远至暹罗(泰国)、西洋各国。”
到清朝晚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欧美出现了铁制炊具,对瓷器产生了冲击。但是,中国陶瓷外销并未因此消失,而是转向其他市场,例如日本和东南亚一带。1852年至1866年间,上海地区生产的瓷器中有近四成是出口产品,远销美国、英国以及非洲等地。
不过,在明清时期主要是宫廷和富裕阶层垄断着中外贸易,普通民众很难接触到外贸产品。到了晚清民国时期,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贫富分化导致的外贸产品消费群体仍然有限。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外国商品不再垄断中国市场。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主动打造“中国制造”的形象,推动轻工业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陶瓷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并重新扬帆启程,开启全球化的进程。
从70年代起,国内各大窑口都开始向国外供应陶瓷餐具等产品。以景德镇的陶瓷业为例,它不仅是国内最大的瓷器产地,而且还是重要的轻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景德镇,仅有十几家瓷厂,年产量不足200万件;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全市已有各类企业400多家,年产瓷器高达5000多万件。
在这些企业中,不乏为国外客户量身订做、专门生产外销产品的厂家。据一位从事外贸工作的朋友回忆道:“我们那时候最喜欢去的就是陶研所,因为那里可以买到价格公道并且样式好看的瓷器。陶研所出产的瓷器质量好,且样式新颖,非常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