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是指人民币吗?
钱币,就是“钱”的“物”“证”。 从商品交换发展来的货币,最初以一般等价物为形式;后来,一般等价物固定在某种特定物品上,就成了“金钱”(《孔乙己》里说的“洋钱”——外国的货币)或“财物”了——这时它已经是价值的载体和交易中介了。随着商品的流通和发展,需要一种有确定数量的物质充当价值凭证,于是,货币变成了黄金、白银等贵金属。
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些地区先发达起来,有了“外汇”——这就是纸币产生的原始形态。但纸币不是用金属作保障的,它必须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才能成为信用货币。现代意义上的纸币即由此而来(当然也经过了电子化阶段)…… 这样,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就产生了。
至于这“一”枚“一”元的“钱”值多少钱,那是另一个问题。 如果单从货币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那么答案就非常简单:金币=金铸币,银币=银铸币,铜币=铜铸币… 不过,我们日常所说的“钱币”并不是这种单纯指代货币单位的概念。因为,在货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历程中,为了适应交易的方便和不同价值额的计付,人们发明了多种多样的货币工具,这些货币工具都或多或少地执行着货币的职能。在这些货币工具中,有些是由政府主导发行的,这些货币工具有着共同的特征,即为相当稳定的内在价值,以及作为债务证明的属性。它们都可以归类到“钱”的范畴内——这就导致了“钱币”一词的广泛使用。 所以,我们平时说“找零钱”、“硬币”、“纸币”等等,其实都指“钱”这一通用价值符号。而钱本身则是由各种原料或贵金属制成的,具有实际价值的财富存储介质。可以这么认为,货币是钱的符号化——通过这样的符号化,才使得钱这个通用价值符号成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