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用的粮票?
我们那时候,1975年到1980年之间,农村是生产队记工分,每个月算产量,年底按产量结算,多打的多得,没打的没得,吃的粮食都是国家分配的,每年分粮食都有固定的品种和数量,具体多少我忘了。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每年三月初,村里会派人到县城采购新粮(主要是玉米),然后分给大家,那个时候玉米刚下来,很新鲜很便宜,家家户户都买很多,一袋袋挂在屋檐下,风吹日晒,慢慢变干,变成玉米面,用来做饭吃。 不过农村也有各种补贴,比如草籽(喂猪)、各种豆类(做豆腐)、野菜(拌饭)等等,反正家里好几个劳力,耕地也多,这些补贴家用倒也不愁。
城市里面就是供应制了,食物由工厂企业单位发放,凭票购买,一般情况肉、蛋、鱼都是定量供应,菜是按斤两算,买得多多得,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猪肉,一块五毛八一斤,排骨两块七,猪头肉三块二,这些都是买猪肉的票,还有鸡蛋、鱼类等等,都是按照票购买。当然这些商品都不是按你需求供应,而是平均分配到每个人头上,不能说你有钱就买得多,没钱就买得起。
至于米面等主食,那是凭粮票购买的,全国通用。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老师发零食(面包)的时候,同学问有没有给猪吃的那种豆子,老师说没有,那种豆子叫做花生豆,不是粮食,要买的话需要粮票,当时我们都很诧异,因为从来都没见过这种奇怪的东西——粮票。后来老师解释,这东西非常紧缺,只能给猪吃。 再后来,改革开放之后,这些东西都被市场化了,粮票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到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