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蝙蝠画几只?
年画,作为传统民间艺术,是过年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年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画,不论是大门上、厨房门、牲口圈,还是灶王像,都要贴上漂亮的年画,过年的气氛因此而增添了许多喜庆。
关于年画,有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头老鼠精,每到除夕夜里便出来祸害百姓,人们对其恨之入骨。有一年的除夕,大家聚在一起,商量怎样赶走老鼠精,一位老人家提议,将老鼠精的图片画出来,贴上大门,让它看见就怕,最终大家都同意了这个建议。从此,每年除夕贴年画,过年的习俗就这样传承了下来。
年画从内容上讲,大致可分为三个门类,分别是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耕织民俗。从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木板刻印、绢扎绘制的年画、瓷板年画、泥塑年画和纸刻年画等。
木版年画兴起于宋代,明代到达顶峰,又称“门神画”、“画门神”。清朝后期以后,木版年画开始衰落。瓷板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清代,也叫“瓷画”、“瓷刻”。因瓷板年画易于收藏、装饰,清代后很盛行。其特点是画面平整光洁,设色鲜艳,不露堆砌之笔,有装饰趣味。泥塑年画兴起于宋代,清代达到顶峰,又称“彩塑”、“剪黏”。纸刻年画即“年纸”,宋代已存在,清代盛行,也叫“纸书画”。当时纸品艺人以民间传统画谱为蓝本,在纸屏上拼凑故事,称为“纸戏”。后来逐渐演变为印有戏文故事的年画。
本文重点介绍清代的年画。
清代的年画,继承了明代的优良传统,更为丰富多彩。从内容上讲,表现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年画,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具有民间传说的人物故事更为普遍,如《姜太公钓鱼》、《封神榜》、《三国》、《隋唐》、《梁山泊》、《精忠侠》、《渭水河》、《济公》、《八仙庆寿》、《吕仙会》、《白蛇传》等。表现民俗生活内容的年画,在清代也被广泛地绘制,如《花窗》、《蔬果》、《丰收》、《打雀灯》、《斗牛图》、《养蚕图》、《牧牛图》、《农事图》、《寿星进酒》、《福》、《禄》、《寿》、《喜》等。描绘吉祥寿意的年画,如《麒麟送子》、《莲莲有余》、《连生如意》、《封龟寿龟》、《天官赐福》、《双喜临门》、《春吉庆祥》、《天香庆寿》、《双喜鸡冠》等。另外还有专供新年悬挂的门画,常见的有《三星高照》、《狮子滚绣球》、《五福临门》、《六喜临门》、《富贵迎春》、《五谷丰登》、《六畜昌盛》等,以祈求来年吉祥,节节高升。
从表现形式上分析,清代的年画,有其自身独特的形式美。木版年画的线条,既有铜锤打铁的功力,又有书法写意的韵味;设色喜用对比强烈的长条横幅和大块色块,既华丽夺目又沉着老练,显得韵味十足;布局上讲求留白,虚实相生,以散带秀,灵活活泼,优美大方。特别是它的造型,由于民间艺人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许多动物人物的怪形态,荒诞而美妙,夸张而生动。其特点可以说是:粗犷稚拙、自然纯朴。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有一些文人画家,他们以绘画的手段来表现年画,使年画在形式上又多了一份书卷气的清新雅韵。这在清代的“新年画”中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