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辨别翡翠冲胶?
这个问题提得有点儿意思,让我想想曾经怎么辨别“注胶”(现在不再用了)。 先放结论:目前市场上的“A货”(天然翡翠)几乎不存在人工注入胶体的情形了!如果看到有卖“注胶”的,一定一定是假的! 但“B+C”货就很多了……不过这些假货看起来会很蠢很假,一瞧就是一个假的,不费什么劲儿就能认出。
过去老注胶:常见于老工厂加工的半成品或成品,由于技术工艺落后,注胶量不可控制,常常过注,因此可以看到明显的“胶痕”,用手指搓一搓就容易掉。而且旧厂的抛光粉不好,会掉色,因此原来淡绿的会沾上灰颜色,变得暗沉无光。现在几乎看不到这种注胶的了。 新注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微量注射,痕迹很难观察到,甚至用强光手电照射都难以发现。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完全去除原有结构的纹理,在特殊光线条件下(如X光片)仍能看到结构中有一圈一圈的条纹,就像相机底片的颗粒一样。这是判断是否注胶的最可靠依据之一。 其他判别方法还有:比重测试、荧光反应等等。
至于题主说的“冲胶”,应该是“冲洗”,是一种加工方式。用盐水浸泡,原矿翡翠会沉下去;而灌入树脂等填充物的“B+C” 货则会浮起来。 用酸碱溶液清洗,原来的翠绿色会褪色变为白色或者灰褐色,光泽也由硬玉特有的油脂光泽变为蜡状、脂状光泽,表面粘腻不堪(感觉就像粘上了塑料薄膜)。
当然,有些染色剂染色之后也会发黏,但那不是黏胶,而是染色剂本身含有胶质成分。 有些“B+C”货为了遮丑,还会再用高压机重新压一下型,那么表面的黏腻感就会消失,变成油脂光泽,再次以假乱真了。 另外,有些人造翡翠用有机颜料染色,用酸做着色剂,不用碱水洗净,颜色就不会褪去,这样也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