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起胶是什么?
其实,“起胶”和“起莹”都是描述翡翠透明度和质地的一个形象词。 不过呢,这二者产生的原理可不一样哦! “起胶”指的是像胶水那样,从晶体的某个角度去看它,可以看到晶体有亮晶晶的反射;而“起莹”则是指在光的照射下,翡翠表面会泛出柔和的白光(或者橘黄色光、淡蓝色光等)。 有人把这两种现象称为“活”与“灵”,是评价翡翠品质重要的两个标准之一(另外一个是“种”,即透明度)。
如果一块翡翠不但透明度高而且“起胶”或“起莹”,那么这样的翡翠质量一定差不了! 像是下面这张照片中的老坑玻璃种晴水底飘绿手镯,就是典型的“起莹”: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样一只完美的手镯,可以看到它的光芒在闪烁——这是由于光线被无数排列整齐的晶体折射而产生的。虽然这些光学效果看起来是很自然的,但是要想具备如此高的透明度可是要付出“血泪”代价的:在开采过程中,只有那些非常“干净”、“通透”的翡翠原料才能入选,而那些透明度不足的就要被丢弃。所以“起胶”、“起莹”的翡翠其实很稀有,价值自然也不低。
不过,“起胶”或是“起莹”的程度是有高下的。 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有没有办法让那些透明度不足,但是具有潜在“起胶”、“起莹”可能的翡翠变成“活”呢? 其实是有的。
首先,我们可以对原石进行敲碎,取出内部的材料进行加工,使得光能够穿透更多的地方(比如敲出裂纹会让翡翠更容易“起莹”哦!);其次,对成品进行抛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透明度不高的问题,进而让翡翠变得更“活”。 不过,这种通过人工方法改“死”为“活”的做法是会受到一定质疑的,而且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毕竟影响“活”的因素有很多啊……比如说颜色深了就会掩盖“活”,而结构细腻也会压制“活”…… 所以在选购的时候可要多留个心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