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翡翠多不多?

上官闪电上官闪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考古发现的唐代至明清的玉器中,带色的翡翠器确实不多见。目前发现最早的翡翠绿色玉器是1987年出土于北京东郊的唐代墓中,是一件玉琮(cóng),为翠绿色的硬玉,这是中国古籍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所指称的“翡”。 随后在2005年和2011年的考古发掘中,分别发现了两批隋唐时期的绿色和田玉件,2005年出土于山西绛县宋村隋炀帝墓中的玉器中有两件淡黄色的玉玦(jué),2011年出土于江苏盱眙山阴徐达墓中的6件玉带卡,均为新疆的绿白玉。 可见唐朝时期人们就已经知道翡翠这种玉石了,并且把其中的绿色品种称作翡。但那时的人们所认可的翡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翡,也就是翡翠,而是属于软玉类的新疆和田玉中的一个绿色品种。

到了宋朝,出现了一种新的绿色玉器材料——缅甸玉。南宋《云林石谱》中记载了一种“翡翠”:“出西域,有白、碧、灰、黄数色,其中惟白者最贵。予尝得一片,厚三厘许,大五寸,作橄榄色。又有作深赭色者,光润可爱。” 这里的翡翠显然是指产自缅甸的玉石,颜色丰富,有黄色、红色、灰色等,其中白色最为昂贵。从形状上来看,应该指的是现在所称的“翡翠玉料”。 但是,古人所说的“翡”字除了表示颜色的意思外,还指一种似孔雀羽毛的颜色,即“翡鸟之羽”。所以这里提到的“翡”,应该也是“菲”字的误植,而“非”字却出现了两次,这显然是抄录时出现的错误。而且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下来,至今各种资料记载都是如此。

明、清两代,关于翡翠的材料仍然沿用前朝的说法,认为来自缅甸,或者“缅槐”(参见"缅玉")。不过此时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更偏爱鲜艳明亮的颜色,于是这种玉的产地被赋予了一个新名字——“京翠”,用来区别于“英翠”(英国产的翠玉)。 当然,这些考古发现只能证明古代存在过翡翠,但是不能说明当时已经普遍使用或大量开采利用。因为考古是一项具有相当难度的研究工作,很难找到完整的器物,而能够找到的残缺的器具又很难断代,且难以考证其用途。所以并不能排除这些玉器是从国外进口的的可能。

尉语亭尉语亭优质答主

翡翠是1953年发现的,在此之前缅甸也不了解翡翠的真正价值,把最好的翡翠都用来雕刻佛像或是作为陪葬品深埋于地下,所以从古墓中出土的翡翠并不多。目前从一些古墓中出土的一些颜色深、透明度差的翡翠,应是历史书上提到的“非青色,非绿色”的玉。

虽然出土的翡翠不多,但清代宫廷的收藏却很多,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中,其数量和质量都令人叹为观止,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的翡翠大部分是清代的慈禧太后生前的收藏。她不仅将最好的翡翠作为生前的装饰品和摆设,死后还将价值数千万元的翡翠西瓜、菠萝、香蕉等摆放在她的棺材内作陪葬品。慈禧太后死后,其七少爷贝勒隆裕、八少爷贝勒溥伟与李鸿章之孙李国杰、内务府大臣世续等四人合谋盗走部分珍贵翡翠。后民国政府追查此事,又将其中部分翡翠归还入陵寝,其余的被英国某公司购得,现收藏在海外。从盗墓中获得的翡翠,质量最好、价值最高,故流传于世间的翡翠,真正是“无价之宝”。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