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为什么干?
@小倩的老公 大佬的回答非常专业,那我就从普通人角度来谈一谈吧。 清乾隆年间,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那时候经济文化都很繁荣,玉器制作也十分发达。但到了晚清新政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经济衰落,玉器的原料和工艺也走向下坡路。
我曾在北京朝阳区一个民间收藏爱好者的小博物馆里看过一些清末民初的玉器,那个水平真的差远了,用行话来说就是“料差工费”,好的原材料已经很难见到,工艺上也大不如前。 同样,现在市场上出现的一些所谓的“缅甸A级货”“顶级色”往往也是以次充好的东西,买回来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让人十分懊悔。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战乱导致的社会动荡,人们生活不稳,自然没有太多钱去买昂贵的玉器;二是因为清朝末年西方文明的涌入,冲击了传统的中国文化。
当时的人们对于自身文化和民族自信心不强,再加上受“物极必反”“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玉器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阴、柔、细、润”,与传统的“刚、细、密、透”有所不同。 我们现在所说的“种水好”“底子干净”“结构细腻”往往是形容玉器品质的一个标准,但在古代,优质的玉石原料是要有一定“灵气”的,也就是要带有颜色的,这种颜色或是温润的羊脂白,或是鲜艳亮丽的翠绿色。 所以,古代的玉器除了质地优良外,还需要色彩艳丽,否则就只能沦为“下品”。 在我看来,现在的翡翠行业还处在“后清时期”——市场混乱,鱼龙混杂,以次充好。
我一直在想,如果让乾隆皇帝重新来选择玉料做玉器的话,他会不会气得活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