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翡翠带钩吗?
明朝中期,上流社会开始流行佩戴翡翠器物。明宪宗宠妃万贵妃就曾被发现偷偷把头发盘在头上以冒充太子母亲,因为太子的妈妈也是姓万,而明朝规定,只有太后和皇后才能戴翡翠首饰。 《酌中志》中说,成化年间,“内廷敬奉西番佛,每遇祭祀,必须用翠花一树,其高五尺许……凡值香烛之期,早五鼓到宫。” 这棵高达五尺的翡翠树,到了正德年间还仍然存在。 不过,这棵“树”其实是堆叠在一起的翠片,用丝绸、绒线等物穿引连缀而成,并非真树。
嘉靖皇帝的母亲孝洁睿皇后王氏,是位出身卑微的太监娘娘,因此她一向很注意自己服饰的等级。为表示虔诚,每次祭祀时都要穿上亲自设计的服装——用红缎、黄缎做成大小相同的长方形布块,上面用金线绣满繁复的花纹,再按一定方式拼贴在一起,组成一个华丽而独特的图案。这件衣服非常漂亮,但清洗起来却十分麻烦。 后来,这种装饰手法被用在帽子、扇子、手镯等很多生活用品上。除了纯天然的翡翠之外,也有用人工染绿的玉石或瓷来制作的“假翠”。
明代中后期,上流社会的男子也开始在帽子上镶翠。李东阳《麓堂诗话》载,杨贵妃的儿子庆王“好奢侈,嗜珍宝,冠冕用玉蝉为饰。” 明代画家徐渭有一幅名画叫《风蕙亭图》,描绘了两位士大夫在亭子里休息的场景,其中一位的帽子顶部的花纹就是用翠羽镶嵌而成的。 虽然朱元璋曾经下诏严禁老百姓佩戴金饰品,但到了明代中后叶,民间依然盛行用各种宝石、玉器做成的饰物。
尤其是翡翠,由于颜色鲜艳,质地细腻,深受百姓喜爱。清人朱彝尊曾在《明世宗实录》批注中说道:“今之翠色皆浅,明世所采甚深……”说明当时上至皇室,下至平民,对翡翠都极其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