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可以改变水头吗?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水头” 这里的“水头”,并不是指自来水或者矿泉水里面含有的微量元素,而是对透明程度的形容。在天然翡翠中,根据透明度不同,可以把它们分为: 豆种、糯种、冰种和玻璃种。其中,豆种和糯种的透明度差,我们习惯把这两种叫作“水头短”;而冰种和玻璃种的透明度好,我们叫作“水头长”。 那么,为什么同一块原料做的手镯,水头却不一样呢?这就要说到影响玉质透明的三种因素了——晶体粗细、结构方式和杂质含量。
1.晶体粗细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翡翠,可以看到其中有一粒粒像晶体颗粒一样的东西,这些就是翡翠的晶体。一般来说,晶体越大,光线越容易照射进去,所以晶体粗的玉石,透明度不好;相反,如果晶体小,则透明度较好。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因为翡翠是一种多晶集合体,所以,看起来似乎像颗粒状的结构其实是它的结晶状态。换句话说,无论晶体有多大,它都会显得像粒状的结构,只是有的颗粒大,看起来明显;有的小,就不太明显而已。
2.结构方式 除了晶体大小,结构方式也会影响透明程度。对于半透明至不透明的玉石来说,它们的结构比较致密,内部存在大量交叉重叠的纤维组织,这样就遮住了光线的通路,使得光线无法充分照射下来,自然透明性就差了。而玻璃种的玉石,结构呈细小的纤维状,交错点间距很小,所以透明度很好。当然,这种细如毛发的不透明状态是特例。大多数情况是不透明-半透明之间的情况需要仔细分辨。
3.杂质含量 除了上面两种因素影响外,玉石中的杂质含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通常来说,纯净的玉石透明度越高,而有杂质的玉石其透明程度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很多人以为品质差的玉石才会“有水”(行内话说“带脏”)的原因。不过,这里说的杂质指的是色素矿物,比如锰钛酸钙铬矿等。如果是矿物成分相同或相近,颜色一致,反而会让整块石头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