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处翡翠发亮吗?
1. 不会,如果真这么神奇,夜视仪可以直接淘汰了。事实上,在黑暗处,肉眼能看到的最大亮度差别约为20倍(这已经是很强的夜视能力了);而用专业的测光仪器测量,发现最大的差异也只有65倍左右——这点差距远不足以让不同的宝石发出明显的色彩差别。
2. CIE国际标准中定义的色温是“以开尔文为单位的温度”,严格来说,不能用来表示“冷”、“暖”的感觉,而是描述某种颜色在色相环上的位置。色温越高,画面越“白”(即越偏向蓝色),反之则越“黄”(即越偏向红色)。
3. “白平衡”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事物,而是在摄影后期制作中对色彩进行重新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依据光线条件下的实际色温值进行调整。所以,在暗室中打开手电筒进行“白平衡”调试的做法并不科学——你不可能真的用肉眼判断画面色调是否准确,何况人的视觉系统对色温很敏感的区域只有很小的一圈,其他大部分都是视者主观估计的颜色印象。使用专用测试设备才是正确方法。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翡翠的颜色和底子。颜色可比作有颜色的油漆,而底子就是涂上油漆的木器。如果木器本身的质地不过关,有疤痕、开裂等等缺陷,那么再怎么涂油漆,外表也不可能光滑。
一件翡翠饰品的美丽程度和其底子好坏有直接关系,底子也影响翡翠价格。
有些时候,单从肉眼很难判断出底子的好坏,这时可以借助手电筒。具体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手电筒光打在翡翠饰品的内部,看翡翠饰品表面是否会出现散光、发毛以及“脏糊糊”的感觉,如果有的话,则表示此件饰品的底子不够清亮。另一种方法是,把手电筒光直射向玉石,观察背面,看其透光是否清澈。
翡翠之所以价值极高,是因为它是矿物在极其特殊的条件下生成的。因此,达到完美标准的翡翠几乎没有,再好的翡翠内部都会有裂隙、裂纹等,这些就是所谓的棉、冰裂等状况。所以一件翡翠底子达到“玻璃地”标准的就相当难得了。市场上大多翡翠底子为冰地和豆地。冰地透明度较好,有些可达到玻璃地的标准。最普通的当属豆地,内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泛黄、发灰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