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怎么写杖?
你说的这个“杖”字,在行书中应该这样写(见图一): 这个“杖”字的行书写法,我是在民国时期冯承素临的《兰亭序》中看到的——图中红笔圈出的部分就是“杖”的字迹。
但你要说这是书法,那我确实没法认可——这种水平,连基本的点画规范都不符合; 但你要说这是王羲之写的……好吧,那我就没办法反驳了。 因为关于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亲的字,我们目前能看到的真迹就只有冯承素的这个本子了,而冯本是临帖之作,所以这字迹也就只能是帖中的字了。 不过,虽然冯本的字是这样写的,但是真正的王羲之的字应该不是这样的。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中有“杖”字(见图二),其笔法结体就与冯本的“杖”大相径庭,完全不是一个字体。
唐代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有“杖”字(见图三),字形较之冯本略扁,且笔画更加舒展,也与王羲之的字毫不相符。 但是这两个“杖”字是古人用毛笔写成,有随意性在里面,可以认为它们是王羲之草书的衍变或早期书家对王羲之书法的诠释。但也只是因为如此,它们仍然不能被称为书法。
直到宋徽宗赵佶出现,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将他们的审美取向注入到对王羲之书法的理解当中。 宋徽宗是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书法家,他自创瘦金体,将书法的艺术表现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他还精于鉴识古文字,所著《宣和书谱》《大观茶论》等书堪称书学经典。
当然,他最出名的,还是《千字文》。 《千字文》是宋徽宗为了推广教育、普及识字而做的努力,此作笔法严谨,体势端正,字里行间流露着书卷气息——“文”字中的“文”字,“字”字头上的“字”字,无不让人生出书香之感。
但这样的作品,只能说是合格,不能说是出色。真正让徽宗这个名字享誉书坛的,是他对王羲之书法的解读。 苏轼评论他的父亲苏洵的书法时说:“老泉笔势,欲如千里阵云,隐隐忽忽而下。”其实这句话用在徽宗的书法上同样合适,只是风格上更婉转一些。
到了宋代,文人地位空前提升,因此书家对于写字的态度也由之前的“实用主义”转向“艺术化”——他们既要在纸上写出让人赞美的字,也要把笔墨趣味传达出来。
于是我们看到,徽宗的《千字文》既端庄秀丽,又含蓄有趣。
元明以后,人们的审美又开始向“实用性”倾斜,书法作为“艺术”的地位开始下降,因此书家们在书写时往往求“实”不求“美”——清人傅山就说:“书不如乐,乐不如戏。”“实”代表的是“实用”,而戏曲和音乐则在“娱乐”方面有着非凡的表现。元代的书法可以说基本是在向实用看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