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翡翠来源和原理?
1.因为缅甸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所以大多数的玉矿都处在高原或者山里面 2.开采的方法一般有采矿法和坑探法两种 3.比较著名的矿场有缅北乌恰矿厂、东枝瓦城矿厂等地 (一)首先我们来说说怎么开采吧 我去的时候正好遇上他们在换新的机器,据说以前都是手工开挖,后来引进了新设备才进行机械作业 所以并不是像我们国内这样,直接挖出地面,然后进行选料,他们是在地下两三百米的地方先打通隧道,再用大型的抽风设备把里面的玉石原材料给抽出来,经过运送,到地面进行筛选分选。 因为是高山云雾雾,而且又处于高原地区,所以会经常下雨,他们那个矿场是有自己的发电站的,还有抽水设施,以保证在下雨天和枯水期也能对矿石进行开采。 (二)那么接下来就来说说他们的加工场地吧 这个矿场其实是有自己的加工场的,但是规模不大,主要给当地和周边的人进行加工,据说也是给海外一些客人提供原料。
我跟着我的导游进入他们的加工间,看到有几个工人正在打磨原石,因为刚下过雨,所以地面也比较湿滑,导游给我介绍了他们这里的一些工序和销售途径。因为不是批量生产,所以每一步都是需要特别小心的,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就会失败。最后成品是根据客户的要求来进行定制的。
原生矿和砂矿翡翠
翡翠原料按存在的方式分为两种:原生矿和砂矿。
原生矿
直接产在老变质岩的裂隙,破碎带中的翡翠矿砾,是翡翠母岩直接受构造应力的作用破碎,然后又被挤压再固结形成。它的特点多为棱角状,常有大量的围岩混杂其中;颜色多为褐黄色、黄绿、深绿、墨绿等色,有时因带铁质呈“黑癣”;内部常有少量的原生裂绺和次生的风化裂隙,且较发育。原生矿的特点决定了其所产的翡翠质量不好,一般呈半透明和不透明状,玻璃光泽,内部常有颗粒状、团块状和纤维放射状的变斑晶结构,结构致密而细腻。
砂矿
是产在河流中的,是原生矿由于地表风化作用,经雨水的冲刷后,沿着河道而迁移,在运动过程中经机械分选和磨蚀分造成的,保留了翡翠的本色,多为卵石砾状。砂矿按照在河道中存在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山洪、山坡上或河床以上老河床的矿砾,叫山流水,因长期受河水的搬运、冲刷、磨蚀,外表光滑圆润,呈黑绿色、褐黄色等色。产在河床中经过流水搬运、分选,磨圆极好的翡翠砾石叫仔料,表面有石皮,有水锈,呈黑绿色、褐黄色等色。
翡翠的形成原理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后,认为翡翠的形成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导致位于二者之间的缅甸地块强烈抬升,造成上覆沉积建造发生褶皱和变质,而深部物质上涌,产生接触变质,并由此形成了许多规模较大较深的裂隙。
第二阶段:由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产生的热液沿着裂隙面上升,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化学成分的交代作用下,使原有岩石矿物发生强烈的蚀变。特别是对一些含钠、铝丰富的透辉石角闪武绿岩,形成了钠,铝为主的钠长石化,绿泥石化,硬柱石化、角闪石化和阳起石化等。在这些蚀变过程中,某些微细粒的由辉石、角闪石、绿帘石化透辉石和钠铬辉石组成的富铝硅质交代作用过程中,发生部分熔融,这些高温并成分特殊的熔融质又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继续发生结晶作用,便逐步形成了成矿阶段的钠长石,夕线石、硬玉、绿辉石、次生绿泥石等新矿物,同时也形成了细粒的次生绿辉石和角闪石等。
第三阶段:当上覆沉积物变质褶皱和深部岩浆热液活动都逐渐停止后,这些富含翡翠矿物及其他矿物成分的热液和微细粒矿物的混浊物质在静水条件下进一步发生沉淀作用,与此同时,对已经形成的翡翠在成矿的热液中又发生了晶出交代作用,由此,使翡翠不断地得到进一步的增生,使构造裂隙逐渐被充填,并使翡翠的质量逐渐变好,最后随着裂隙的完全充填或外地质作用的破坏而结束,从而形成优质翡翠矿物的石林状、角砾状、脉和矿囊、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