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翡翠原石?
1. 先切后看(切石机切块),这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将原石切成块状或者片料,这样能更清晰直观的观察原石的整体情况以及内部结构、纹理,从而方便做出后续的处理方案。但这样做会损失一部分原料;适合那些用料少,要求不高的朋友。
2. 先剥皮后切(手电筒打光),这个方法既保留了原来的原石面貌,同时又能达到“开窗”的目的。通过光线照射,原石的种水色等可以暴露出来,从而判断其价值。但这种方法比较费力;适合喜欢保留原石风味的朋友。 3. 不切不扒,直接出售或者雕刻。对于一些质量较差的原石,如果没有什么可取之处,要么就将其去掉不要了,要么就干脆直接加工成艺术品出售或加工。
当然,如果原石尺寸偏小,而又想保留原石的风味,可以将它制成挂件,然后配搭一条细小的珠子手串,这样既不失原味,又可以令双手得到享受。
学会看翡翠原石皮壳,是购买翡翠原石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么翡翠皮壳怎么看呢?一般而言,皮壳有以下几种:
石皮,石皮皮壳如石,摸起来多粗糙扎手,一般呈黄、褐、黑等色,有些石皮上面有细小皱纹,常与黑柴皮、黄褐色的水皮、白蟒带等相伴出现。石皮下面多为白色好底子的优质翡翠,俗称“十石九好”。若石头上遍布石皮,翡翠的绿色一般在皮子下面呈块状分布。若石头只是部分包石皮,其下面多为星点绿或脉带绿。
乌云皮,多以黑色、灰色为主,质地致密、光滑、细润,其下有时有翠,有时无翠,视乌云皮的厚薄而异。较薄的乌云皮多有翠,较厚的乌云皮多无翠,有翠的翠色一般呈斑状、星点状、脉带状分布。乌云皮多与绿泥皮、黑沙皮等混合出现,一般而言,有翠的乌云皮多与绿泥皮相混,无翠的乌云皮多与黑沙皮相混。
白石皮、灰石皮,皮壳如石或似玉,常为细密、润泽的白色或灰色,皮具薄层,稍薄处见翠。若其下面是玻璃地或紫罗兰,就比较完美;若是糙地,就会大打折扣了。
黑沙皮,皮壳如石,黑灰色,粗松,颗粒感、凹凸感强,摸起来扎手,其下多无翠。皮壳以石英砂呈不规则多角晶颗粒混杂分布为主,有紫黑色的褐铁矿、黄绿色的绿泥石、黄橙色的电气石、黑色的黄铜矿等混杂。紫罗兰老坑种也是黑沙皮,但在色调及质感上与普通黑沙皮有明显差异。一般而言,黑色越重而紫色越少者其下出翠少,反之则较多,且常为玻璃地或紫罗兰等优质翡翠。
绿泥皮,颜色为黄绿色、青绿色,皮质细润,有蜡质感、陶质感,有时皮上可见大小不一、平行排列的翠绿斑点,表示其底下有翠绿,不过,绿泥皮多与乌云皮混合出现,分布极不均匀,因此,有翡翠处的皮壳绿色就十分好看,而无翡翠处的皮壳就显得差劲。
褐红皮,皮壳如石而质感松,色为褐红至锈红色,常称为“红皮”或“胭脂皮”,出翠的可能性不大。
水皮或水翻砂,皮质光滑、湿润、紧实、透明感强,色如紫晶,紫红、粉红或翠绿色,出翠的可能性不大,多与黄褐、黑灰等色的乌砂皮、黑沙皮相伴。
此外,还有紫皮壳、白雾皮、白蟒带、红蟒带、铁锈皮、玉带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