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钦早期书法作品?
正面:何应钦(1890年1890年4月2日 --- 1987年10月21日)。字敬之,又字誉之,贵州省兴义人。黄埔系骨干成员,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在军界、政界获得很高的地位,是国民党四大实力派之一,先后担任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北伐军总参谋长、四军十师师长、国民政府军政部长、总参谋长、国防部长。曾主持策划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兵谏"事件。"九·一八事变"以后,积极主张抗日的"长城抗战"实际是他组织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一度代理蒋介石职务。抗战期间,与蒋介石在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态度上基本一致,对维护抗战大局起了一定的作用。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指挥接受日军投降及受降仪式。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作为蒋介石的左膀右臂,是蒋介石"剿共"、"反共"的核心人物。与蒋一起,"剿共"、"反共"长达30年。1948年底,蒋介石被迫下野,代总统桂系李代总统宗仁请他赴广州筹组"政府"失败后赴台,于1949年秋去台,晚年居日本。
反面:1924年,何应钦参加东征和陈炯明叛乱,任孙中山总统卫士长。是年2月,蒋介石将大本营政治部主任职务让给何应钦,后何兼任黄埔军营长。蒋介石在广州蒙难期间,何应钦率领大元帅府卫士组成护党铁甲车队前往救援,击溃叛军,解危救难,使蒋介石得免兵祸,因而深得蒋介石器重,被蒋介石尊称为“师长”。
1927年,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国民党”名义联合汪精卫、张发奎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实行血腥大屠杀(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何应钦对这一血腥屠杀和反革命行动表现出极大的狂热和积极,他先后炮制了一系列反共的文件,成为蒋介石反革命活动的得力助手。四一二之后,何应钦以反共和屠杀人民的刽子手身份,担任了南京国民政府第一军军长、国民政府委员、行政院副院长、军政部部长。
1928年,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围剿”,何应钦又担任“讨逆军总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对江西的红军进行了第二次大“围剿”。
1946年,何应钦接替白崇禧任国防部部长,任内发动了皖南事变,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破裂。
在抗日战争中,何应钦对日本虽抱强硬态度,却对国民党内部的争权内讧丝毫不放松。抗战胜利后,何应钦接替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指挥中国军队受降,并参加接受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
抗日战争胜利后,何应钦历任行政院总长、陆军总司令、行政院长等职。在任内对台湾实行独裁统治,大肆“剿共”。
何应钦早年参加过同盟会。1921年曾代理广东上将司令,1924年任黄埔军校总教官兼战术科主任,同年任黄埔军校校长的参谋处处长。后任黄埔军校校长秘书、警卫团营长、东征军总司令、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兼军政部部长。1935年授勋一等。抗日战争时,任第四战区总司令、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军事委员会委员、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部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政院长、东北行营主任、国防部部长等职。
何应钦书法功底深厚,他的大字横幅“以武维国,以武平乱”气势如虹。何应钦行书字构雄健苍劲,字体偏宽,结字紧凑,行笔劲挺,笔画有方有圆,如刀刻一般,笔势凝重,笔锋棱角分明,有斩钉截铁之态。何应钦书法作品风格:字形呈长方形,字构雄健苍劲,字体偏宽,行笔劲挺,笔锋棱角分明,斩钉截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