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翡翠有哪些厂口?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得了解什么是“厂口”,它是怎么形成的。 所谓厂口,其实是行业内部对于矿口(产地)的俗称,因为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传递缓慢,人们难以确定翡翠源头,于是就把每个矿区形象地称为某厂口。
例如大名鼎鼎的“老坑”,就是用来称呼翡翠源头的一个简称,而它真正的名字,叫做“帕敢矿区”。 老坑之所以著名,不仅因为其出产的翡翠质量上乘,而且因为这里曾经挖出过很多巨大的翡翠原石,其中最大的一块重达3400多公斤,现在被置于新加坡的珠宝中心供人参观。 这块巨大的原石来自于老坑内一个叫做“后江”的采矿区,所以这块石头也被命名为“后江石”,是后江矿区里出土的全部巨石中最大的一块。 关于“后江”,还有一个小细节值得一说,那就是这里的“江”指的是河流,而不是我们熟悉的“江湖”中的那个“江”。 “后江”的“江”念作“jǐang”,是指后江寨子前的伊洛瓦底江,这条河自西往东贯穿缅甸,最后注入印度洋。 而“前江”的“江”念作“jiāng”,是指萨尔温江,它是缅甸的第二长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的唐古拉山脉,最终流入南海。
除了老坑和后江以外,缅甸的翡翠产区还有很多,只是知名度没有这两个大厂口高。这些厂口因为位置不同,所开采出来的翡翠原材料品质也有差异,有的偏蓝,有的偏绿,有的细腻温润,有的干青无水。 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厂口的名称已经不再使用,现在都被新一代的矿山取代。不过人们仍然用它们来指代相关的矿区和岩石。
例如新厂口、马萨厂口、莫西欧厂口等等,而有些则直接以数字命名,比如五号场、六号场。 如果仔细区分的话,我们可以将现在的缅玉产地分为两大品类,分别是达木乡出产的硬玉和南基蒙坎出产的软玉。二者由于生成的地质环境有所不同,因此品质也存在一定差异。
达木乡的硬玉主要分布在伊洛瓦底江沿岸,这里的矿床属于沉积变质型,生成的翡翠原岩主要是绿色辉石岩或钠长石岩;南基蒙坎的软玉主要分布在萨尔温江南岸,这里的矿床属于岩浆熔融型,生成的翡翠原岩是辉长岩。 由于这两种矿物生成环境的不同,因而导致它们的物理性质也有差别,最为重要的就是硬度不同,达木乡的硬玉密度一般能到达3.5~3.6g/cm³,而南基蒙坎的软玉密度一般在3.15~3.25 g/cm³。这导致了两种翡翠在加工成成品以后,硬度会有明显的区别。 达木乡出的硬玉原料性脆且硬,抛光以后光泽明亮且持久,所以很适合雕刻。但是南基蒙坎出的软玉原料韧性很好,很合适研磨成丝状或薄片状,经过雕琢成为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