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翡翠的种和色?
我们常说的“种”,是评价翡翠质量优劣的第一个标准。它指的是翡翠的结构细密程度和透明度高低。 结构细密程度用“老”或“新”“粗”“细”来形容,“老”表示纤维交织结构,也就是结构很细;而“新”就是结构相对较粗。 透明度用“透”或“不透”来表达,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明白,越透明的玉质越受欢迎,价值也越高。有些不透明或者微透明的玉件,通过精心的设计制作,也同样可以做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所以不能单纯以是否透明来评定玉质的优劣。
不过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冰种和玻璃种的翡翠,它们一般都是半透明到全透明的,但如果经过抛光处理,表面会变得明亮、耀眼,有“亮晶晶”的感觉,如同冰晶一般,这时如果再搭配好的款式,就能增添不少的美感。所以在购买这类玉石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实物,多留意有没有抛光的问题。 一般来说,种好的玉质,颜色也会很好。如果种差,颜色可能也很好,但效果总会打一点折扣。
翡翠的种和色是两回事,不能混到一起。翡翠的色彩,一般有红、绿、白(紫罗兰、油清、蛋清色包括在内)三种。好货是“玻璃红、玻璃绿、蛋清白”,“玻璃”指的就是“种”。行家鉴定一块料值不值钱,首先是“种”的好坏,其次才是“色”,有些行家甚至说:“种”比“色”重要。
为什么呢?因为翡翠的色彩,通过染色、漂色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好看的,翡翠行里叫“挖脏遮绺”,但“种”是改变不了一块料子的,比如一块“藕粉地子”,你想把它弄成“玻璃地子”就不可能。
但是,有些行家又说:“色”比“种”重要。这是因为翡翠的色彩有各种各样,有浓淡深浅的差别,而翡翠的“种”,比如“芙蓉地”,都差不多。这就看你的翡翠上边有没有绿或红,是不是“色正”“水头”、“种老”。颜色不好的“芙蓉地子”不如颜色好的“柳叶地子”。
总之,一块翡翠的好坏,“种”和“色”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