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挂件佛手是什么寓意?
1.据《事物纪原》记载:“汉武之世,西域进贡佛树一颗,其色碧绿。以汁浸玉片,制为生活器皿。后人喜之,易以玉器。” 可见,在汉代就开始有人将翡翠用于制作生活器皿了。不过,那时的翡翠颜色较浅,多呈淡绿色或豆绿色,所以制作出来的器皿色调也显得比较淡;而且,当时的翡翠原料来源有限,所以制作的器皿相当精致,价格也不便宜,一般只用来制作装饰品或用做贵族的餐具、酒器。
2.到了唐代,出现了“南玉”这个词。这是因为此时云南地区生产的翡翠开始大量流入市场。因为产地邻近,所以这里的翡翠色泽普遍比较深一点,多呈深绿色或墨绿色;而且由于当时的雕刻工艺较为粗放,喜欢留“俏色”(保留天然的颜色和纹理进行雕刻),所以这种绿色的翡翠常常被巧施妙手地雕刻出花草树木的模样,颇受当时人们的喜爱。从一些考古发现的文物来看,唐代的翡翠制品已经有相当大的生产规模了。
3.宋元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是对外贸易却并没有中断。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中亚和欧洲的宝石原料经过印度和缅甸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其中就包括了红色的石榴石、蓝色的蓝宝石以及翠绿的翡翠。这些外来的“珠宝”丰富了当时的首饰风格,令女孩子们佩戴得更加光彩照人。
4.明代中后期,云南玉溪的翡翠开采达到一个顶峰。这个时候的翡翠饰品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单纯地“俏色”,而是先用打薄片、磨圆、钻孔等方法做成素面首饰,再雕刻各种精美的纹饰图案,做工颇为讲究。这时,无论是质地还是颜色都好的老坑种翡翠料,或者带色的老坑种翡翠料都很受欢迎。
5.清代初期,朝廷明文规定:“严禁边关私售玉石给番客。”这使得中原地区和台湾省的玉石交易大为兴盛,而台湾地区的玉石主要就是指来自云南和缅甸的翡翠。这一制度直到乾隆年间才得以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