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糯冰翡翠棉很多?
糯冰种是介于糯种与冰种之间的一种翡翠,就像糯种、冰种一样,它是一个大众概念,指代的是那些结构比较细腻,透明度较好,但颜色偏黄或者白色的翡翠。 这种色调的糯冰种常带有明显的白棉,如图中手指的地方。有时这些白棉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团状或带状,在翡翠行业中被称为“石脑”或“石花”(图二)。
虽然从广义上来说,所有种类的翡翠都有可能带有一丝一毫的白棉,但从行家的角度来讲,只有当这丝白棉比较细密且分布在翡翠较浅的层次时,才属于正常情况;反之,若白棉粗疏、聚集成块,则说明这块翡翠的质量较差。这是因为好的翡翠一般都具有比较好的韧性,可以在形成的过程中将内含物挤出,所以最后呈现出来的质地就比较干净。而品质低的翡翠,内部颗粒间的胶结力差,内部矿物排列不规则,所含杂质较多,所以在后期没有能够将其内的物质排出,这才保留了较多的白棉。
不过,即使这样,一块完全干净的糯冰种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正如图中所示,有白棉的存在并不代表这件玉器的好坏。如果白棉看起来十分自然,并不碍眼的话,反而更能增加玉器的质感,令其看起来更真实、更灵气。 所以,题主的疑惑其实可以这样理解:为什么我的翡翠有那么多棉?会不会影响它的价值呢?
想要知道答案,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这两个问题:一是这些棉到底是什么,二是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翡翠中。 而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我们了解翡翠的形成过程。
一般认为,翡翠是由硬玉岩受热、加压变质而成。在形成过程中,原来的矿物颗粒发生重结晶,原来的纹理也会被重新排列和固定,我们可以把变质的这个过程看作是“雕刻”的过程,形成的翡翠就是“雕件”。在这个雕刻的过程中,原生的瑕疵(如黑色色素、黄色铁质矿物)会被保留下来,我们称之为“脏”。同时,由于翡翠在形成过程中受到的压力较大,其中的水分子会向间隙移动并凝聚,从而在局部形成微水的环境,一些气液包裹体就会出现在宝石学鉴定报告中,而我们俗称的这种包裹体为“水线”。
在形成的后续阶段,矿物晶体之间的缝隙还会被其他矿物质填充,如钠长石、霞石等,这些填充物本身含量不大,但色正干净,给翡翠带来了较好的底色,对整体的质感有很大的提升,这是行业内公认的增加翡翠附加值的方法之一。
当然,上述这些特征都是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的,对于我们肉眼来说,通常只能看到表面几毫米厚度内的内容。对于玉石从业者而言,为了能看到更多的东西,往往需要借助专业设备,比如偏光镜、超声波清洗机等。通过这些方法,我们才可以对一件翡翠进行全面的了解。
回到问题的本身,既然已经清楚了这些棉的来源和成因,至于它们会对价值产生怎样的影响,就需要不同的对象来回答了。 对于行家来看,一件翡翠是不是完美无瑕取决于它能达到的精致程度,即使有很轻微的瑕疵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它的价格。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往往会忽略这些问题,只要自己喜欢,觉得买得值得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