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藏最多旧挂历?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当时国力虚弱,百废待兴,国家领导人便号召全社会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运动,以改善经济压力巨大的现状。 而当时印刷行业属于国营垄断经营,为了节省开支,减少印刷数量,印制科经特批准在挂历的背面印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部一九五○年通告”,告知消费者挂历背面是当年新发行的邮帖,供群众订阅和购买邮资凭证使用。 就这样,一本普普通通的挂历,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成为了宣传国家政策的工具,在全国开始普及起来。
后来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每年年底的时候,国家都会颁布第二年的高考和中考时间,以及假期放假时间安排,由于信息传递不畅,这些文件很难做到及时发布到全国各个角落,而具有地方性质的挂历,就成了这些信息最重要的传播载体之一。 那时候的挂历除了具有传统的日历功能之外,还承担了重要的信息传播的功能,具有了一定的“新闻”“广告”属性,所以深受商家和企业欢迎,经常出现在各类商家的广告中。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逐步诞生并迅速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纸媒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报纸开始出现发行量和用户阅读数量的下滑,企业投放的广告也开始向新媒体转移。
而此时我国的GDP总量(按名义GDP计算)已经位列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也不断得到提高,“勤俭建国”“厉行节约”逐渐被“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所取代,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分压抑自己的物质需求和虚荣心,对消费品的需求开始反弹。 受市场需求的拉动,加之印刷技术本身的发展和升级,各种图片和色彩分辨率更高的数码产品层出不穷,让挂历这种集“实用+艺术+资讯”于一体的新媒体产品重新受到商家的青睐。特别是随着移动支付和网络购物的普及,人们随时随地下单购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快递物流也将商品快速送达消费者手中,“线上支付—线下消费”的模式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令商家们看到了新的商机。于是他们便将原来投放纸质媒体的广告费转移到网上,投放在流量大的网站或App上,再借由各种促销活动引导用户下单购买,完成最终的销售转化。
时至今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涌现在手机屏幕上的各色应用程序(APP)让人眼花缭乱,而挂历作为一种兼具“实用+艺术+资讯”的新型电子产品,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更新的方式和更多的形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