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硬币含银?
一、“流通币”的概念要搞清楚 这里所说的“银币”,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银元”——即铸有“洋钱”或“元字”的币。在元朝之前,我国一直使用货币单位“文”作为货币计量单位,而到了明朝中期开始,白银正式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虽然此时民间仍然以铜钱为主(因为官方禁止白银买卖),但朝廷开始大量铸造金币——由于古代冶炼技术限制,金银比例必须接近100:1才能保持货币价值稳定,所以,明廷所铸之金,实际上就是含银量极高的金钞——即纸面含金,而实际材质是银。这种金钞一开始只在边境贸易中使用,但是在嘉靖年间,由于边饷奇缺,于是军中也开始使用这种金钞,并逐渐蔓延到全国各地。
随着清兵入关,定都北京后,为了与“金发洋财”的明代相区别,将“金钞”改为“银钞”,并且统一了各边境贸易使用的银钞和明朝晚期各地私自铸行的银钞,规定由官府垄断,按固定成色发放给百姓使用。这种银钞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银圆”。 注意,以上所说的“银圆”,其本质仍然是“银”或者“银票”,并不是我们现在熟知的“银元”——即白色圆形金属货币。那么什么是“银元”呢?二、“银元”的由来 上面说了,我国的正规银币是从明朝中期开始的。但是,这些银币之所以能被称为“银币”,是因为它们本质上是银,而不是白铜。而我国传统的铜钱都是青铜制造的,也就是说,这些明朝中期的“银币”,其实是一种新式的“贵金属”货币。
不过,这种“贵金属”货币并没有彻底打消民间使用铜钱的习惯。于是在清朝初期,有人提出一个“钱钞并用”的改革方案,即在白银紧缺的时候,允许用“官银”(指制钱)代替白银在市场上流通,只不过需要按一定比率兑换成白银。同时,由于民间交易经常以小额为主,不适合大枚银两或者银饼的使用,于是又发行了一种全新的货币——“银元”。所谓的“银元”,实际上就是用含纯银95%的白铜(红铜加锌合金)制造出来的圆形薄片,因为颜色似银元,且比制钱体积小,便于携带,被官方认可为合法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