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如何看待玉?
“君子比德于玉”,中国人对玉的审美从原始崇拜开始,就带着人文色彩。《礼记》有言,“礼必以貌”,就是说礼节仪式必须通过外在形象表现出来,而玉作为礼器之首,自然成了表达文明人内心情怀的最佳载体。 作为礼器,首先要求玉的材质纯净无瑕,这就是现在玉器鉴定中的“质”,指质地细腻、纯净、坚硬。符合这个条件的玉材才能制作成礼仪用的玉器。
但只具备好的材质,并不能保证一件玉器的尊贵和崇高地位,还因为人类对玉的特殊感情和赋予其的道德伦理内涵——这种感情和内涵正是由文化赋予给玉的。 在礼乐制度中,玉的纹饰及其所表达的意义就非常重要了。不同身份的人佩戴不同的玉器、不同的玉器表示不同的含义,这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之一。
先秦时期,天子用璧,诸侯用琮,大夫用璜,士用玦,而庶人用环。(《周礼•大宗伯》) 汉代以后玉璧主要用来装饰,而唐代以后,虽然玉器仍然沿用前代礼仪用玉的形制,但是在精神意义上已经没有了尊卑之别,而是成了君子德行修养的象征——“君子比德于玉”,于是玉成了君子的象征。如《礼记•聘义》云:“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其柔,温文尔雅,德也。”
同时,由于玉是君子的象征,能与人相比,所以它又常常用于人格的象征主义作品中,比如宋代苏轼的《赞东坡》:“玉之于土,不啻微尘。然而宝光烨烨,坚洁莹彻,为万物之精华,众人之奇珍。虽外有形质,内实灵通。精光不离,正气长存。非若泥块,虽有其形,仅可佩而不可玩。虽曰土石,实为珍宝。非止可佩,兼宜把玩。故苏子作歌,赞此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