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有没有10元的硬币?
先看看这套币的背面 这是1936年国民政府发行的,面值为10圆的硬币(该图引自“国父纪念馆”网站),由于这种圆形方孔的货币形状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的人民币纸币二版中,所以看起来也比较有特色和年代感。 这枚钱币虽然看起来像银元,但是实际上它是铜的;虽然面值是10圆,但材质较低劣,所以实际价值不高,当时可能也就值五毛人民币左右吧。
这套币的正反两面都有印上“中华民国二十四年”的字样,表明这是一套民国二十四年的纪念币。不过这套币发行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因为民国二十五年就改行了。 那么为什么一套刚发行两年的新币会突然退市呢?这还要从当时的“法币政策”说起... 抗战前国民政府的货币政策是“法币政策”,就是所有国内的货币发行都要以法币为基础(类似现在的央行法定地位),所有的外汇收入(主要是美国援助)也要统一上缴作为法币储备。
为了实施这个“法币政策”,国民政府在1935年到1937年间大肆印钱(其实就是印钞票和铸币),造成通货膨胀,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后来由于抗战全面爆发,军费开支巨大,又要大量印制钞票支援抗战,导致战前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到了抗战中期甚至出现了这样的一幕:一个乡间杂艺表演团的演员向观众讨钱(即铜板),被拒绝之后竟然拔刀想自刎!当然最后没有死成。 面对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国民政府也只好继续实行法币政策,同时加强财政税收,压缩不必要的开支来应对。这时候再发行一些特殊用途的纪念币来转移民众视线(其实就是为了宣传法币政策而做的公关行为),这些硬币里面就包括上面这枚10圆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