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上的貔貅好吗?
一、貔貅与翡翠 貔貅(读音:píxiū),又名“辟邪”、“天禄”,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瑞兽,以财为食,全身披覆鳞甲,凶猛无比,并拥有飞毛腿一般的速度,是古人们心中的吉祥瑞兽,也是现在人们喜爱收藏的吉祥物之一。 根据《史记》记载:“轩辕帝伐蚩尤之时,蚩尤乃造魑魅魍魉五刑来威胁黄帝。其中魑魅者,似蛇有四足,若蜥蜴;魍魉者,如两足走兽,名曰山猪。” 这里的魑魅就是指现在意义上的貔貅了。到了东汉时期,学者高诱注《淮南子·精神篇》时,对魑魅的解释更具体: “好呼神鬼也。”晋代学者郭璞在注释《水经》时也提到:“今人的所谓‘螭魅’,就是古人的‘魑魅’” 由于人们对上古时期文化典籍的了解多是通过文言文阅读,且含义多变,难以理解,所以导致人们很难从字面意思上去定义它。
直到清末学者赵翼所著《陔余丛考》中对“魑魅”的解释才变得清晰起来:“魑魅,本指山林妖魅……后世以为恶鬼之代称矣。” 这里的“山林妖魅”就是指貔貅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人们制作的首饰也越来越精致华丽,而玉器中的“玉貔貅”正是这样一种精美的工艺品。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雕刻貔貅的形象,不过当时多以玉石为材料制作成佩饰佩戴在身上。汉代时期的貔貅造型大多简洁明了,线条流畅有力;魏晋南北朝开始,玉雕貔貅逐渐复杂化,四肢和身体上开始出现阴刻线,表现出力量感; 隋唐以后,工艺越加精湛,材质也更加多样,除了玉材之外,金、银等材料也开始被应用到貔貅的制作当中,而且头部形象越来越饱满,身上的装饰纹样也越来越多。
宋元明清时期,随着玉石原料的品质逐渐下滑,人们开始在器物的表面装饰其他的材质,以此来增强档次。因此这个时期的貔貅往往身上会镶嵌宝石,而且头部风格各异,更加富有神韵。 二、貔貅与收藏 现在人们的观念里一般把收藏定义为收集保管和欣赏文物,但实际上任何具有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事物都称得上“文”物,从而构成“文物收藏”,只不过有些物品由于普遍存在或不具有独特性,一般不被单独收藏。比如我们去古玩市场买几个核桃、几枚古币或者一些杂项钱币,这些并不构成文物,但都是文物收藏的范畴。
同样,你在家里收藏的一只翠绿色的翡翠貔貅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物件儿,它凝聚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而且,在人们不断积累和提高审美情趣的过程中,那些能够代表某个时代最高水平的作品总是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