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插屏镜什么木头多?
屏风镜的流行从清顺治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末。它主要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为插屏,下为底架。插屏可以分为双屏式和单屏式,其正面以玻璃镜为主,也有用云石、玉石、螺钿等材质制作的;背面一般以金、银、铜及髹漆金彩制作各种吉祥图案。底架分为台几式和座架式,采用硬木或楠木等材质制作。“插屏镜”是根据其结构和摆放方式来命名的,其屏框、玻璃镜以及镜后的版面单独制作好以后,再组合成插屏,放置于木质的镜架或镜几上,使用时从镜架上取下来即可照用。由于其屏面以玻璃镜为主,其镜面要比圆光镜大得多,实用性也更强。根据目前存世品的情况可知,插屏镜一般以紫檀、黄花梨或红木制作镜架和镜台,也出现过以黄杨木制作的。
清代插屏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其变化主要表现在镜架结构、镜面工艺以及装饰手法等方面。第一阶段为清前期,时间为康熙年间到乾隆中期,这时期的插屏镜镜框大、镜面大;制作工艺上,采用雕刻、镶嵌、髹漆等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呈现出繁缛华丽的艺术风格。第二阶段为清中期,时间为乾隆晚期到嘉庆、道光年间,这时期的插屏镜仍以繁褥为特征,但已呈现出由盛而衰的现象:一是制作工艺上以浮雕和镶嵌为主,剔红漆工艺已不多见;二是装饰手法上开始大量使用玻璃和象牙等材料装饰,有些甚至只在镜座上装饰一圈象牙片,有矫揉造作之感。第三阶段为清晚期,时间为晚清至民国年间,这时期的插屏镜镜框和镜面普遍都变小了;制作工艺上,浮雕和镶嵌相间装饰;装饰手法上,象牙成为主要装饰材料,甚至整个镜座都用象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