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会随着温度变色么?

束婉之束婉之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会有一定的变化,但颜色不会变太深或者太淡,这点可以放心; 2、影响翡翠颜色的因素有:光照时间、温湿度、酸碱度以及内含物等,而内因则包括矿物的类型、晶体的大小和排列方向、杂质的存在情况等。其中,日光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为它会穿透宝石表面,通过吸收与辐射作用改变晶体内部的电子状态,从而影响对光的吸收与反射特征,进而最终呈现的色彩效果。

3、在自然界中,许多物体都具备热胀冷缩的特性,比如:铁容易生锈,夏天比冬天颜色要深一些,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是不是说明物体的颜色随温度而发生变化呢?其实未必如此,因为物质受热产生的是热膨胀,而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高温是没有的,也就是说只有分子运动加速了,并没有产生新的化学键,所以物质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形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而已。至于物体受热后颜色随之加深的情况确实存在,但这仅仅是视觉上的假象,本质是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产生的折射现象导致的。当物体表面受到高温的作用时,会产生结构重排并释放出能量,此时如果光线射入物体,由于微观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以部分光会被吸收,一部分光会被反射,自然看起来就会感觉物体“受热”后颜色增加了。但实际上,这种变化通常很缓慢,而且并不明显。

4、人们通常认为,矿物颜色是因为吸收光的颜色而定,实际上,矿物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是有选择性的,也就是不同波长的光被吸收的程度是不同的。当环境光源发生变化的时候(如春夏秋冬),虽然人眼感受到的颜色会发生变化,但其实物料的内在成分并没有发生改变。

卿嘉芸卿嘉芸优质答主

在翡翠饰品的佩戴或收藏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热胀冷缩。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是具体到翡翠饰品上,你知道它是怎样影响翡翠的呢?

“热胀冷缩”是物理现象,在常温常压下,几乎任何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特性,这是由构成各种物体的基本单元:分子、原子或离子,在不断运动着决定的,温度一高运动加剧,相互之间距离增大,密度减小,宏观上表现为体积膨胀。温度一低,运动减弱,相互距离缩小,密度增加,体积缩小,这便是热胀冷缩。

构成翡翠的基本单元是离子和硅氧四面体。在常温常压下,翡翠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翡翠主要受到温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高于100度时,翡翠内部的矿物便开始产生退色或变色反应。

比如,硬玉在550度时可变为白色或褐色,在940度时变为白色;翠绿色的钠铬辉石在780度时,可变为玫瑰色,而在940度时则变为白色。若翡翠受到烟气熏染,可用小火慢慢烘烤,使侵入翡翠中的油烟受热蒸发逸出。

若有些部位色调不匀,也可用此法慢慢烘烤该部分,使其内部的可溶性浸染元素产生分子运动,达到扩散和渗透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翡翠接触的温度最高也就是煮沸水的温度(低于100度)。在这个温度条件下,翡翠的颜色不会发生变化。

但是由于翡翠为多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在这种温度条件下,会发生热胀冷缩现象。组成翡翠的硬玉矿物在微观世界下为柱状晶体(显微镜下可见),这些小的柱状晶体并非是单独的个体,而是由一些次生矿物胶结在一起的。

在煮沸水的温度下,硬玉矿物和次生矿物因为不“同步”的热胀冷缩运动,而导致次生矿物在硬玉矿物表层产生裂纹。这样反复地涨缩“拉扯”运动,以及温水的长期侵蚀、渗入,使一些次生矿物首先发生局部的破碎崩解,导致次生矿物丧失对硬玉柱状晶体以及其它次生矿物的“胶结”能力。

因此,长期高温(高于100度)作用导致翡翠首饰表面的微观裂纹增多,次生矿物破碎崩解增加,这样内部油脂成分或其它可溶性带色溶液沿裂纹渗出,使翡翠首饰看起来“黯淡无光”,颜色变黄或变脏。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