皿方罍回到中国了吗?
这个器主叫周良,是湖南省长沙市人,1952年生,初中文化,当时在湖南省博物馆做木工。他其实是个古董商,跟湖南省文物商店有联系。 据他自己说是在长沙街头看到有人在卖这尊罍,就买了下来。但是买回来之后发现盖子和身子的连接处有断裂,估计当初是被打碎了重新粘起来的。于是就去上海找郭沫若先生想办法。因为郭沫若是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同时还是国家一级美术师! (嗯,就是这样一位全能型的人物)
郭沫若看了之后说这个可以修复但无法配平(盖子与身子的连接处是不平的),并且只能保存30年。周良于是请来了陶器修复高手、原南京博物院副院长黄景萍教授和工艺美术大师胡佩衡的徒弟李秋香对其进行修复。终于将这件作品修好并在外面展示。 但是好景不长,十年浩劫开始时,周良被划为“四旧”,被打倒监禁。他家被抄了,很多珍贵的文物都被没收或者毁掉。唯独这尊罍因为被一个红卫兵小将认为是一堆破铜烂铁而没有被没收。 周良重获自由后去寻访这尊罍,发现它被放置在一个简陋的棚子里,周围都是锈迹斑斑的废旧钢铁。他找到了这尊罍,并带回了家。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文物市场开始复苏,这尊罍的交易也开始提上了日程。198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北京保利艺术品拍卖公司首次代理这件文物进行全球竞拍,底价10万元人民币。 最终由于无人应价,此件文物流拍。
此次交易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买方觉得价格太高,而卖方觉得太低。双方没有达成一致。 时隔两年,在1985年的时候,同样是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委托中国历史文物艺术馆办理这项业务,通过公开方式将皿方罍转让出去。
但是由于缺乏经验,这次委托转售没有制定出具体的价格,只提出了一个大概的区间——60万—70万元。结果依然流拍。 这个价格对于一件国家级文物来说确实有点低,不过考虑到当时刚结束文化大革命不久,很多人心里都有个疙瘩,想当然以为当年那些文物都被破坏或销毁了,所以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一个奇迹了,于是很多人都想在低价的基础上再砍一点下来。 所以最后虽然价格没谈拢,大家却都认识到了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于是纷纷打听消息,希望能从中获利。
这时候就有一个姓方的商人站了出来,声称自己愿意出这个价格,但是要单独卖给他自己。因为他是一个商人,所以不希望这个事情公开。 (啊,真是一个可爱的骗子。)
后来这个方某果然没有食言,付了钱,把这件宝贝弄回了美国。 现在应该是在某个私人手里,应该不会公开露面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