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中国钧窑?
中国钧瓷,简称“钧瓷”、“钧窑”或“钧窑制品”。是起源于唐朝,兴盛于宋朝的古老陶瓷器皿烧制工艺。以色彩绚丽、柔和多变而著称于世,有“红霞映月”“雨过天晴”之称。
关于钧瓷的起源地,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由陶釉演变而来;也有的认为由唐三彩中的绿彩演变而来。这些说法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未见得准确。因为无论哪一种瓷器,都是在制胎成型后在器物表面施以釉料烧制而成。在历史上,不同质地的坯体,使用的釉料是不一样的。例如青瓷使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作坯,而白瓷则是用含铁量较低的高岭土作坯。只有到了宋代,人们才逐渐用相同的材料制作青白瓷。所以,从宋代开始,无论是青瓷还是白瓷,其表面的釉料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即使用了含有铁、铜等金属元素的色调均匀的着色剂,进而烧结成为色泽淡雅的“影青”瓷。这种影青瓷也就是现在的青白瓷的前身了。 由于青白瓷的釉质透明,颜色清淡,且具有一定散热效果,十分适宜印制纹饰。在元明时期,纸帖印花和绘瓷工艺盛行一时。当时的名窑异彩纷呈,有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广东石湾窑等等。但是,在这些名窑之中却少有烧制钧瓷的。这是因为钧瓷对烧成气氛要求极其严格,需要严格控制燃烧火焰的色彩(也就是控制火焰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比例)。在烧造过程中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烧成问题,从而影响成品率。尽管后世有很多窑口都想仿烧钧瓷,但却很少有能够烧出上佳作品的地方。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科技实力得到了迅速提升。一些高科技产业纷纷涌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厂家试图利用高科技来烧造钧瓷。终于,在1984年,河南禹县的神垕镇成功烧制出了符合标准要求的彩色钧瓷。这就是至今仍然盛誉天下的“中国钧瓷”。
现在,我国已经能够将颜色鲜艳夺目的钧瓷出口到世界各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