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发行粮票?
1953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征购粮券制度暂行条例》,开始发行粮票,作为国家调拨粮食、定购和定销粮食的结算凭证; 到1964年,又实行了“以粮为纲”的政策,大力提倡收购和储备粮食,对农村和城镇家庭都有相应的粮食征购任务,这时大量的粮票通过发券、提券的方式流向市场,市民日常购买的粮价中有一部分就要包含粮票的价值了(买5斤米要付5斤米的价款外加5斤粮票); 到了80年代初期,为了刺激消费、回笼货币,有关部门再次发出指令,要求各单位按定额发放粮票,允许持票人购买食品,但是不得拒收;此后,全国各地各大商场陆续在出售商品时,同时搭售一定数量的粮票。于是乎,你有了粮票就可以买到馒头、大米等主食,也可以买到糖、罐头、咸菜等副食。
总之,在当时那个普遍缺吃的时代,拥有粮票就相当于拥有了“特权”,可以任意去买粮食,当然很值钱了!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当时全国平均每年发行的粮票大约有250亿张,最高峰时的1975年,发行量更是达到了每年600多亿张。这么多粮票流进市场,价值自然相当可观。当时很多人拿着粮票去换花生,或者是用粮票换肉,所以粮票又叫“粮本”或“粮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