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扇面尺寸多大?
1、扇面的形式 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扇子,按形状可分为宫扇(团扇)和纨扇(扎扇)。其中宫扇又分圆扇和折扇两种;纨扇则多为素绢所制。 据《事物纪原》记载:“汉武元狩二年,宫中立五采绫扇屋,以代凉棚。”可见,这种团扇早在汉代就有,且是用五彩丝线在绢上画制的。到了晋唐时期,团扇开始流行起来,并成为帝王后妃、文人墨客必备的赏物。
由于它具有随身携带、便于把玩的便利,因此成为文人雅士抒情言志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文学作品中,对扇子的描述也时常可以看到,如唐代诗人赵嘏有诗句“轻罗小扇扑流萤”;宋代词人李清照也有词句“晚风轻轻,幽园绿树交加。隐隐小桥横路,阴阴朱阁回廊。粉墙半隐疏花,遥指飞来双燕,相伴人归去,拂面杨枝风软。”这些对扇子的描叙都形象而生动。 还有一种用绸缎制成的扇子,俗称“绸扇”或“绢扇”。这种扇子多用于舞厅、剧场等场合。因它是用来遮阳挡风的工具,故形状要比团扇大一些。
2、扇面的材质 中国古代使用的扇子,主要是竹木做的团扇和纨扇,也有用丝绸做成的扇子,而现代的扇子则大多为纸制品。然而,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除了使用上述的纸扇之外,还使用了种类繁多的珍稀材料来制作扇面。这其中就包括:
①竹木——主要是竹子制成,也可将木料锯成薄片制作成扇骨,再用丝绦编织而成。 ②丝绸——这是我国特有的材料,用它制作的扇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
③废纸——这是一种利用价值很高的再生资源,可以将旧报纸、书刊和纸张等加工制成纸质的扇面。 用此法制作扇面的做法,最早见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的一则诏书中。这种方法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了。
④贝壳——将贝壳碾磨成粉末,然后掺入浆糊中,即可调成糊状,用以染色勾图。 ⑤棉纱——将棉纱染好后,可以缝制成圆形或方形的扇壳,再镶以竹木扇骨就可以使用了。 ⑥金属——这主要是指青铜器,包括青铜镜和铜管等,经过打磨抛光后可当做扇面使用。 还有用漆布、锦缎、绫罗等材料制作扇面的,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