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有金币吗?
1,汉朝以银钱为主。铜钱主要是“五铢”,还有“三铢”“汉兴五铢”等品种;金币有“金错币”和“金五铢”。 “金错币”就是钱身上铸有铭文和错金图案(一般是龙凤),这种工艺在秦汉时期的黄金饰品上常见,到了东汉已经很少了。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枚完整的“金错币”是西汉文帝时期的“梁泉五铢”。 还有一种金币叫作“金饼”或“铸币金”,就是直接铸造的圆形金币,无孔,不能穿线连接。形制上是战国时期各国发行的黄金硬币延续下来的。上面一般也有国名、年份等文字记载。
2,唐朝以金银币为主。因为唐朝对外贸易极其发达,所以进口了不少东南亚和印度的宝石,有钱人很多。唐朝的制度是富商子弟可以参加科举但是不能担任高官,所以唐玄宗时期有一个规定说富家子不能做县令这类地方官,否则就贬为白身(没有身份的人)——当然,没钱人家的孩子也不能任京官,都要到基层锻炼。这样,社会上就有钱人了。
唐朝的白银货币化程度很高,使用范围也很广。据说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用铁钱,而河南还是用银子当钱使。唐朝的金币分三种,一种是比银贵的金板,一种是对外贸易使用的“银圆”(也叫作“舶来银”),还有一种是民间使用的金箔(后来宋朝还出现了一种金片)。唐宪宗李纯在位期间曾经把“银圆”和“金版”作为赏赐给臣子的礼物。
3,元朝开始以纸钞为主,纸币上有满文或者蒙文,同时辅之以银币和铜币。
4,明朝中后期开始以银币为主,明代初期也铸行过金币,但是明神宗之后就不铸行了。
5,清朝前期依然是以银币为主,乾隆年间铸行的嘉庆通宝背“桂”钱,就是以白银为原料的。后来由于外国银元流入过多,导致银价下跌,清廷便不再铸行银币,改由洋行代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