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都为什么是潍坊?
我是山东人,本科、研究生都在山东读的,毕业后也一直在山东工作,所以与山东各类文化艺术交流较多,也对山东文化比较关注。 山东地域文化特征最明显的就是孔子和儒家文化;其次是龙文化;再次是鲁班文化和墨子文化;此外还有孙子文化、兵圣文化、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这些文化影响十分深远,可以说走到山东省的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它们的存在。
但除了以上几大文化以外,我这次想聊聊关于“风筝”的文化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因为今年春天我有幸到了潍坊,并参加了当地举办的国际风筝会。 我在潍坊的几天里,感受到这里的每个人、每件事、每一个景点似乎都少不了风筝的影子,仿佛整个城市就是为风筝而建的。
早在三千多年前,风筝在中国就开始了它的悠悠岁月。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他的诗作中称赞放风筝是“纸鸢鸣云汉,木末复何知”;宋代时,文人雅士纷纷将诗词题写在风筝上,以抒发情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首都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的街上“风筝五色绚烂……飞入云端”,“其上或贴皂纸旗,或书人物,缤纷摇曳于虚空之中”。
到了明代,文人李渔在他的著作《闲情偶寄》中对风筝的做法和寓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清代赵翼的《风筝》则写出了风筝的高古清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现代以后,风筝逐渐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鲁迅先生就曾在他的小说集《朝花夕拾》中描写了他在日本留学时买风筝的情景——那是1906年,当时的鲁迅正在仙台医学学校学医。
在《风筝》这篇散文里,鲁迅回忆道:“我的那位朋友,正用着铅笔写着,一面还想着什么,而我却忽然改口对他说,放风筝罢。他也仿佛正想放风筝呢。于是我们就走出屋外。” 虽然现代的风筝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风雅,但它所寄托的感情却是亘古不变的——无论是孩童时的欢愉还是成年后的怀念,都是那样地令人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