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玉雕有什么?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并利用玉石的国家之一,并赋予玉石美的内涵和道德寓意。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认识到不同质地、颜色的玉料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和使用功能。 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2250年)出土的玉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夏商周时期,王室有了专门的“玉人”,负责制作祭祀用的玉器和贵族等级相应的饰物;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工艺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琢玉大师”、“玉工”等职业群体,江苏连云港白塔巷遗址甚至发现了一个玉作坊,生产原料来自新疆等地,产品远销欧洲;秦汉时期,新疆和田玉进入中原,使得中原王朝的玉材供应大增,玉器制作工艺进一步改进。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人们开始用玉制佛头、佛塔、佛像等各种法器,并用玉造像诵经礼佛。这一时期的玉器除了实用功能以外,还具有一定的宗教信仰意义。唐代以后,皇家开始设立玉府专管玉事,制定了各项制度来保证玉料的品质和安全。宋代开始使用云南大理开采的玉石,其质地细腻油润,色彩丰富多样,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喜爱,于是各种带有文人气息的佩玉、把玩玉出现了,并盛行起来,一直延续至今。 古代中国人使用的玉石主要是软玉,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称的羊脂玉、和田玉石,颜色以白、青、黄为主,也有少量绿、黑、褐色的。现在人们常常以为颜色越纯越好,在古时候却不是这样,古人更看重的是色质俱佳。比如白中带青或者带黄色的白,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熟色”,是非常受古人喜爱的,因为这种颜色就像糯米汤一样细腻润泽。反倒是现在市场上所谓“好颜色”,在古时是最差的,常用来做雕刻材料或者加工成一般的器具。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古人没有足够的技术能把颜色特别白的玉做得很通透,而颜色特别黄的玉则往往比较涩手且易碎。所以,越是好的白玉,里面纹理越细腻,往往带有微黄色调,这是质地细腻致密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