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蔚什么?
“文人书法”的兴盛,与文人士大夫群体的崛起密切相关。他们追求书法艺术的同时,又把书法作为一个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展现性情、标榜个性的方式。在这种影响下,书法由实用工具向艺术形态转化,出现了“书家”这一群体,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审美系统——“文人文化”。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人地位急剧上升的时代。这个时期,士族与庶族的界限划分得不像汉代为分明,文人通过自身的才华和家族的资本可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倾朝野之势;同时,由于门阀制度的影响,士族子弟不管是否才华横溢,只要不被贬官,生活都不成问题。他们一方面有实力聘请名家书写自己喜爱的作品,另一方面又有条件把创作的书法精品流传于世或者进献给皇帝。这一时期的书法家不仅水平比较高,而且数量也较多。
唐宋两代,文人的地位和权力虽不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但社会风气较为开放自由。加之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书籍的雕版印制使得书画的流传逐步大众化,书法创作不再为文人所垄断。同时,由于科举制度的限制,有才学的文人有相当一部分不愿做官,而选择退隐或闲居的生活。于是他们中有很多人开始把精力转向自己喜爱的事情上,其中就包括书法。这导致了唐、宋两代,书坛上“群星荟萃”,一大批优秀书法家层出不穷。他们的书法作品流芳百世,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至于元明两代,虽然才学之士依然可以把书法作为抒发感情的方式,但他们已经没有能力把优秀的书法珍品流传于后世。这是因为,一,元代的书坛被少数几家所垄断,绝大多数人难以望其项背;二,元明清三代,书风逐渐趋向单调,大多以临摹古帖为主,创作风格缺乏创新,以至于书论中常有“古法无存”“天下无敌手”等叹语。
至近现代,这种局面才得以扭转。黄自元、于右任、林散之等等大家们,既继承了前人的优秀经验,又结合了时代的需求,使书法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文化素养和高雅气质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