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为什么讲究神形兼备?

蓝绎如蓝绎如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画中人”与“心中画”——兼谈中国传统绘画的“形”“神”问题 读中国山水画,常看到题语中称所画者为人像或曰写真,颇感意外;读人物画,又常看到以山水或花草树木入画的,所谓“山水的线条是人物的轮廓”云云,更是费解。 中国传统绘画讲透视法吗?有明暗调子吗?它讲究构图、注意色彩调和吗?如果答者都是肯定的,那好,请去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否头大身小、脚短脖子长?如果答者是否定的,那么,我们谈论的中国画中的“形”,其实不是自然形态(包括人体和景物),而是画家心中的形象——或者说,是中国文人雅士笔下的“意象”。 “意象”说源流甚远,这里不赘述了。它有一个基本特征——“抽象化”,或者说是“意象的抽象化”。从“象”到“意”,中间要经过一个抽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怎样的,我们无法知道得详细。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个过程一定和“心”有关——换言之,这种由“象”到“意”的转换是在心灵层面完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绘画讲的“形似”其实就是“意象的形似”。

那么,“神采”是什么呢?就是画家通过观察(或想象)所得到的“意象”的光彩、风骨、气韵等。所以,“神似”也就是“意象的神似”。 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文人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在象先”(或者“大象无形”“至大无方”),即所谓的“先立意,然后取象”。这个“意”,其实也是“意象”。 所以,在中国传统绘画里,“物象”与“意象”的关系并非如西方写实派那样强调细节真实与光影科学,而是注重神韵风骨在绘画中的作用。所以有人欣赏传统绘画时会说:“这幅画画得好!活龙活现!”而不会说成:“这幅画画得像真人一样!” 总之,理解了中国画讲的是“意象”而非自然形态,理解了中国画重“神似”而非“形似”,很多问题就解释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