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帖哪位书法家作品?
“中秋”二字,出自西晋文学家、书家王逸少之《八月十九日》诗,全诗句是: “八月十九日辞君,二月十四日还京。 离索悲愁多感怀,羁旅劳苦难轻诉。 山峦如浪连天际,波涌云海漫相吞。 星汉摇光天未晓,金波渐满独夜阑。 岂言一别成永诀,故乡梦里应常还。 ” 王羲之的字写得如此好看,原因是他出身世家望族,生活条件比较优渥,有充足的精力和信心去钻研书法;同时,他的父亲和王献之都是当时鼎鼎有名的书法家。有这样好的条件,王羲之自然就把写字当成了一种休闲活动,而不是像张旭、颜真卿那样把练字当成了苦差事。他在练字的时候,往往兴致勃勃,常常因为沉醉其中而忘记了吃饭,就连睡觉也不舍得放下手中拂笔。
据说,有一次他吃饭,端起碗来正在往嘴里送饭,突然看到手指被墨汁染黑了,他笑呵呵地对着自己手上的黑渍吹气,想要把它吹干净,但是,这口气还没吹净,又迫不及待地把第二口饭送入了嘴中。 当然,这样优秀的书法家不是没有,比如欧阳询等。但就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到了王羲之的时代,汉代的隶书已经过时了,人们再也写不出那样的字体了,所以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就显得格外独一无二。正因为如此,他的字在当时的价值就很不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