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国铭的书法家?

齐滢斐齐滢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国”是国家的“国”,不是“国名”的“国”。 清雍正年间,雍正帝要求直隶总督李卫在直隶省选择地方建立一座碑林。李卫选了正定府(今河北省正定县)。雍正帝让李卫雇用工匠,采买材料,亲自过问建碑林的具体事宜。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二月,石碑运到正定县城东北的临济寺内,开始安置。这年十二月,碑林建成,雍正在内立碑六根;在外围立碑四百零八根,并亲自撰书匾额,命名曰《悦目亭》。

后来,有人觉得这四百零八棵松柱形如宝塔,应该有所表示。于是,有人提议,将其中三百五十三棵的树梢砍断,以示三百五十三级浮屠(佛塔)。这一建议得到皇上的批准。于是工匠们伐去树尖,在树颈上刻出了三百五十三级砖阶。 到了清末,临济寺衰落了。这座碑林也渐渐被人们遗忘。

直到一九二二年十月,北洋军阀混战,直奉战争,战火蔓延到正定。十月十二日,北洋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杨村,率兵占领正定县城,驻扎临济寺中,寺中残毁,碑林也被毁坏了。

解放后,一九五六年,文物工作者在北京图书馆中发现了一份珍贵的清代画册——《钦定补刻睿勤殿碑谱》。这是乾隆皇帝为记述祖父仁宗睿皇帝(永琏)与父亲高宗纯皇帝(弘历)收集、整理、欣赏历代名家书法的记录。内有康熙帝至乾隆帝收集的历代书法作品一百六十余件,包括唐拓兰亭序、虞世南夫子庙堂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等法帖,以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札,欧阳询等唐人书写的佛经,赵子昂、董其昌、文征明等人的墨迹。这些珍品现在多藏于北京图书馆。但其中也有部分流散在民间。

我曾在北京的旧书摊上看到过一个破烂的纸包,里面是五十多页用高尔基纸印制的影印本,每页都是竖式,长约三十四厘米,宽约二十五厘米,上面录有自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到明代的文征明、祝允明、唐寅等人笔法。字体或行或楷或隶,形式不一。这些都是从碑林掠夺的宝贝。 这个碑林,有人说它是“中国第一碑林”;也有人说它叫“临济碑林”,因为它的建筑原来是为临济寺庙服务的。还有人说,它的建筑其实是“正定古牌楼”。

至于为什么把这样一批精美的书法放在这么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就鲜为人知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