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书法家适合什么隶书?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尝试着回答。 先谈一下对“书法家”的理解——这个概念可能不是很准确——“书法家”对于每个人的定义其实是有差异的。我觉得一个人有没有资格被称之为“书法家”——有书法创作这一项才艺,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他的书法写得怎么样;二是他是不是长期坚持在临帖、创作。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接下来谈一谈对“隶书”的理解。汉代的隶书称之谓“汉隶”或“汉碑隶”;东汉末年,隶书开始向“魏碑”过渡,因此也有人将这时期的隶书称为“古碑隶”或“古篆隶”。西晋时流行书写“今隶”,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隶书。东晋南渡后,今隶笔势趋于流美,出现了一类“流隶”(也叫“汉隶”)。另外,由于西汉时期隶书盛行,秦隶很少,所以又有一些人把西汉的隶书称作“古隶”(但古隶并不等同于汉隶)。总之,谈到隶书,这些名称都是不可或缺的记忆指征。
最后谈一下对中国古代书法的认识。中国几千年的文房用品发展史上,除了纸墨笔墨砚外,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毛笔和字帖。毛笔使得文人有了自书的雅趣,也促使了书法艺术的诞生;而字帖则既是学习书法的依据(范本),又是检验书艺水平的尺度。所以历代优秀的书法作品,几乎都是同时兼具这两个因素的作品——首先是写得好(技法表现力),其次是真的写得像(复制的精确度)。
基于上述认识,我的答案就是:写得很好的书法家才配被称为书法家,能写隶书的书法家才能叫做隶书家。当然,如果这个书法家写得隶书很好,自然可以称为隶书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