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孙什么俊?
孙过庭(648年—703年),字循益,号渭春,吴郡富阳(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唐代书法大家,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唐四家”。 孙过庭出身名门,祖上四代都是官宦之家,爷爷孙谦曾任宋州刺史,父亲孙胄曾任太常卿,孙过庭自己则历任朝散郎、右司郎中、秘书监等官职。
作为名门之后的孙过庭,其实并没有在仕途上有什么显赫的成就,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书法上的造诣,尤其是他对草书的研究和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作《书谱》被历代书家奉为经典。 除了《书谱》之外,孙过庭还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墨迹,目前所见最完整的墨迹本有《淳化阁帖》卷七、《大观帖》第四卷、南宋米友仁所跋《向太后挽词》碑刻。另外,《淳化阁帖》中还收集有其写的序言二篇以及数首诗文。
现存孙过庭墨迹,大部分都为草书,这与他的人生际遇也有一定关系。因为唐朝时人的观念里,草书属于偏才,并不适合大众学习,故而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以楷书和行书居多。但到了宋朝之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开始推崇草书,并且认为草书才是书写中最上乘的技巧。孙过庭的草书在那个时候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影响力也极为深厚。
不过,凡事皆有两面性。由于孙过庭的草书影响太大,以致于后来的书法家往往只看到他草书的一面,而忽视了他其他书体的成就。比如他的楷书虽然写得不甚多,但是结体严谨,笔法精妙,可见是下过苦工的,这一点和他的草书形成鲜明对比;他的行书中兼有楷书的笔法和结构,看起来疏朗飘逸,也是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