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有多少书法家?
我爷爷,姓应,名寿林(1920-1964)浙江永康人氏 。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书读,却热爱文字。他13岁起在小学教员兼任国文先生,开始学写字。受旧时科举影响,四书五经是必学内容,字则是从《玄秘塔》开始的,后来学了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多宝塔》等碑帖。
爷爷的毛笔字写得很好,尤其行草书极具风格。他一生最爱王羲之的行草,曾说“学王羲之要学到精处”。但他对颜真卿的楷书也是有研究的,曾经给村里写过好多对联(比如“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之类的)。
记得小时候常听长辈说起一件事:上世纪50年代,乡里办了一个土产供销合作工商场,需要刻一个公章,就把任务交给会抄书的爷爷去完成。爷爷拿到石头后,反复思量如何刻得既美观又不易损坏,最后想到了法子,先描出图形,再仔细雕成。结果这个印章用了好几年都没有磨损破坏,受到大家称赞。
1964年,因肝癌去世。去世后,他的墨宝一直流传下来。例如我家还保存着一幅爷爷题写的楹联 “云间树色千重浪,江上桃花一片飞”。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各行各业都面临革新。这时候,书法也迎来了它的春天。当时,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全国各地的书友纷纷成立协会组织进行交流学习。而我的家乡——浙江省武义县率先响应,于1982年组建武义县书法家协会。当时我父亲刚刚进入武义县文化馆工作,有幸成为第一批会员。
随着中国书协的不断壮大和影响力提升,各省、市、县的书法家们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各类活动。我出生在艺术世家,自小受到家庭环境影响,也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那时候,我经常在课本空白处练钢笔字,家里的信纸、旧报纸甚至字典封面都是我练习的字帖。每次学校举行作文大赛或者黑板报比赛,我的字迹都会得到老师的夸赞。就这样,一直坚持到高中。
后来我考入南京师范大学,因为学校所在地是六朝古都,有很多文物古迹,所以课余时间我经常去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或逛书店购书。也正是在南京,我第一次见到了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工作,也恰逢当地建县十周年,被委托负责撰写县十周年的历史材料。我一边搜集资料一边编写,同时让书法爱好者们用行书把正文书写出来,再由我选用清代书法家张照所著的《书谱》字体加以注解。这份材料最后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认可。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我们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教育。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行书香校园建设,每年举办全校性书法竞赛活动,以此激发师生学习书法的热情。而我则坚持每周一节书法课,传授同学们基本的笔画技法和作品欣赏,并定期展示点评同学们的作业。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