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书法家都有谁?
我小时候看中央电视台的《书法大赛》,里面邀请了许多古代书法大家“重生”来现场点评选手的作品并作出最后裁判。当时觉得这些前辈学识渊博、风趣幽默且不吝赐教,非常值得尊敬。现在还记得姜维国先生点评选手作品时的句子: “写字要讲‘笔势’; 笔画有长短、粗细、轻重,讲究变化; 字要有主笔、副笔区分,注意高低、宽窄、疏密等布局…… ” 那时候小,不理解这些知识意味着什么,只是记住这些术语很新鲜有趣。后来渐渐懂得多一些,就开始疑惑:“为什么有些字古今写法不一样呢?”这个时候才想起来回头再看看那位“古人”说过什么。于是记忆里全是他笑着说的话:“古时无‘古’字……” 这位老先生真叫做“古”(字“希哲”)!他其实是现代作家,以小说著称。其实他的诗词古文书画造诣都很高。
还有一位印象深刻的古书法家,是沈鹏先生。记得有一期比赛,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受到了几位评委的批评,说太肥且结构不够舒展。沈鹏先生出语批评更为严厉——“写得像豆腐块!” 还有赵朴初先生、林散之先生等等。 后来年纪渐长,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书家,才知道我国古代书法大家的伟大,同时也有更多属于自己的见解。
最近这几年,我开始思考传统书法与现代艺术的关系问题。于是又重新拿起了《书谱》《画论》之类的古典文本细细品读。其中关于汉字字体流变的描述让人印象深刻—— 大意是说,文字的形体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宽扁”,这是因为“方者缺损”导致人们不得不将字形“向左而倾”,进而“右旁增广”形成现在的字体结构和书写习惯。这里提到了“左轻右重”的笔画搭配准则以及“上紧下松”的字形构造规律。真是细读下来全是干货啊! 再读经典,果然能够给人带来智慧之光。我很喜欢这种由古及今、融会贯通的书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