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书贤是哪位书法家?
王珣(361年-407年),字元琳,小名法乾,王导之侄。其父王洽,为东晋开国功臣、散骑常侍王导之弟。王询从小就有才华,深受父亲喜爱,经常给他讲前人故事,所以王询有“书圣”之称(《晋书·王肃传》)。 咸和四年(329),王询刚满十六岁,就因母亲郑夫人被太后诏命赐死而丧母。同年他被封为抚军大参军,不久又迁太子中庶子。
公元350年,他任司徒左长史,与桓温一起攻破襄阳,拜征虏将军。次年,任青州刺史,加辅国将军,镇守广陵。公元355年,他应召入京,官拜尚书令、领右卫将军。后因祖母谢氏死后不服孝,被黜免为建安太守,后复职。公元358年,他又因故被贬为东阳郡(治所在今浙江金华市)太守。 王询有才华,而且爱才若渴。他在东阳时,曾造“八咏楼”以藏书,并招集当地文人薛弘、谢道韫等人在此吟诵谈文。后来南朝宋诗人鲍照赴东阳拜访王询后,写了《登东阳楼二首》纪念此事;另外,唐代文学家韩愈也曾写诗称赞这座楼。可见这是一座颇有文采的楼。不过现在这座楼早已在战火中毁掉了。
由于有才学,王询颇得晋恭帝司马奕赏识。公元365年,魏军进攻洛阳,恭帝向王询询问抵御之计,王询回答说:“贼众我寡,力不能支。然洛都四方辐辏,士马精强,可以乘虚深入,出其不意。”于是恭帝委任他为大都督、假节,率精锐骑兵五万,从轵关(今河南济源县东南)北伐。王询到达洛水,斩杀魏将刘朗,俘获魏兵千余。后又攻破魏雍州刺史苏峻的防御阵型,给魏军以沉重打击。
东晋自孝武以后,内部争权夺利,外部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强大,中原大地战祸不已,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王恂虽然也参加过几次战争,但他的仕途还算平顺,生活也比较安泰。他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司空,谥号为“康”。 王恂能诗擅画,与王羲之并称“二王”,书法上承魏晋之风流,下启隋唐之盛世,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所写的行书《伯远帖》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他的楷书《孟昶帖》现存北京图书馆;他的小楷字体清隽,风骨内蕴,代表了东晋书家的最高水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他的草书也写得非常有灵气,如《中秋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被历代书家称赞为“风云变幻,笔势遒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