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家是怎么生存的?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隋代王羲之的后人王弼,字伯远。少年时就很有名气了,号称“神童”。十二岁就能写文章,而且写得一手好书法! 后来,他跟随父亲南下,住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教书谋生。当地有一个土豪姓侯,非常有钱,也喜欢文学和书画。听说来了个“神童”——王弼,立刻派家人去请。
不巧的是,当时王弼正在家里睡觉。于是,这家人就把他的被子枕巾都留作纪念,然后才把他叫醒,邀他到自己的书房谈文论艺。
王弼一走进这个书房,就马上被里面一座高大的碑林给吸引住了。这座碑林是由几块巨大的石头雕刻而成的,上面刻满了文字,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头。 王弼虽然是个小孩子,却是很懂行的人。他知道这些文字是当时最有名的书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人的书法作品。 王羲之的字,一般人都不曾见过,更不要说真正的墨宝了。今天能见到他的真迹,对王弼来说可以说是毕生难遇的好机会。
于是他跪在石碑前,如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样,一边观摩学习,一边还念念有词,好像是这些字符都化成了有生命的神祇,在对这位小书迷讲话……
看完这块碑,王弼又高兴又好奇,问这位大户人家的主人:“这块碑里都有些什么文章?能不能给我看看?” 土豪听罢大笑:“小友果然是个书痴!你要想看,没问题。只是这里面全是我家祖宗写的字,如果你看了,可不能偷学了去。” 王弼听了这话,忙不迭地摆手:“不会、不会。我就是看看,绝不敢摸。” 土豪笑了笑,转身上阁楼去了。
过了一会儿,他把一块卷起来的宣纸递给王弼:“你看看就行,可别偷学啊!” 王弼接过一看,这上面写着《兰亭集序》全文,正是他爸爸王羲之的墨宝。
随后,王弼在这块纸上题了一首诗,用来表达对这位大文学家、大书家的敬仰之情。 诗写道——
逸少旧碑新搨本,临池尽道祖师书。
平生不识羲之字,临池思治脑如愚。 这首诗传到后世,一直保留了下来。不过,有人考证过,这块碑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这块碑里所说的内容,和王羲之的生平事迹严重不符。所以,这块碑很可能是后人伪造的。 不过,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古人对于书法是多么的热爱!为了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书法传统,人们可以付出任何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