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籍的书法家都有谁?
我的家乡是信阳淮滨县,古称“临淮”,位于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与安徽接壤;这里山水秀美、人杰地灵。 说起当地的书法大家,那可是比比皆是!除了我们熟知的文庙(又称“淮委礼堂”)里那些碑刻之外,还有很多民间流传的书法珍品。比如县城内解放路的“刘崇礼故居”,现在的“张氏祠堂”,里面供奉的是明代著名清官、状元——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代有名的书法大家,他的行书《书柬》被收入《中国书法全集》,这本书我曾在首都图书馆借阅过影印本;而这座祠堂院内的两通石碑,就是由他的儿子张嗣修所写,字体遒劲有力。 再往前还有一座始建于宋朝的“白塔寺”(已毁),里面有一通铁牌楼式的石碑,上面镌刻着宋代名臣、书法家王韶写的《大佛寺院记》。
另外,当地很多寺庙里有不少清朝及民国时期的书法作品,大多出自当地文人学士之手;还有一些碑刻,记载着寺庙的历史沿革,也极富史料价值。 当然,我在这里想主要介绍的是本地近现代的书法大家。因为篇幅关系,就不列举更多的人名了。
我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明义士和吕钦伯两位先生。 他们二人同为清末进士,又同在翰林院供职,且都善书法。尤其是吕钦伯,他的行书写得极好,在当时非常有名。他写的字,结体宽博,用笔雄浑,颇有些北魏碑版的风骨。
二人都曾长期在乡间任职,兴办教育、体察民情,深受百姓爱戴。他们留下的墨宝,在当地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不过,他们的一些真迹,现在恐怕已经很难找到。 我小时候在淮委大院里住的时候,常听大人说这里的房子原本是吕钦伯的住宅,院子里有他亲手栽种的一棵梧桐树。每次听到这话,都觉得特别有自豪感! 因为我的祖上是给当地一家姓周的富绅管家,所以虽然谈不上经常出入官邸,但有时也得以亲近这些文化名人。比如偶尔可以和他们一起坐坐,聊聊文学或者历史;家里如果有了难言之隐却又不想请医问诊,也可以求他们帮忙抄一封简单的药方。
那时候,我最喜欢的书法家是启功。因为他既是文学家、诗人,又是著名的教育家。我初一时,他刚从北京师范大学退休,被调往南通大学任教。那时南通离我还比较近,所以我有机会去那里见识了他的书法真迹。他的行楷隽秀挺拔,作相端庄,给我的印象很深。 而真正改变我对书法看法的是一位名叫孙伯翔的天津书法家。他当时被聘为河南书法研究院院长,我在院内见过他几次,并拜读过他的作品。后来有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在北京书店街的一个旧书摊上,我发现了一套他的旧书稿。由于非常喜欢,便花了40块钱买下来。这套书稿共有5册,包括他的草书、隶书、行书和各种尺牍等的临摹字帖。其中有些字的草书写法很有意思,我把它们摘抄下来,成了我书法练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这个旧书摊后来还卖过于右任、柳公权等大家的字帖,但我再去时,老板已经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