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民币一角怎么区分?
1953年,苏联帮助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型炼钢联合企业——鞍山钢铁公司,赠送了两套设备。为了表示情谊,苏联将原本用于出口产品的铝箔纸,用于制作生产邮票的纸衬板(这种纸很薄而且有一定弹性,可以用来压印),赠给了中国。
当时,中苏关系正处于蜜月期,两国相互馈赠礼品十分频繁。于是,国家决定以此为材料发行一套纪念邮票。但这套邮票在印制过程中遇到了难题:由于纸的弹性太大,普通的印刷油墨根本无法着色。最后,工作人员采用凸版雕刻的方法,才使这套邮票顺利印制完成。 1964年春节前,我国自行设计、试制的第三套人民币正式面世!与第二套人民币相比,新币增加了3个面额(1角、2角和5角),取消了各面额纸币中的“工农兵”图案,主色调由深棕变为浅棕色。
不过,这套人民币发行不久就遭到“嫌弃”。这是因为除了1角、2角和5角这几个小币种外,3元纸币的票面颜色和10元钱纸币的票面颜色非常接近,而当时人们的着装以深色为主,在极暗的光线下,很多人分不清这两种颜色的差别,因而常把3元人民币当成10元票面值的钱款找给别人。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后来的3元纸币在印制工序上做了一些调整,用加印数字和彩色条纹的办法加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