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发行量根据什么?

莫楚浩莫楚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从M0到M1再到M2,其实只是一个流动性范畴的说法,M0是最狭义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或者说仅仅是政策工具),一般就是指流通中的现金;而M1是狭义货币总量,也就是活期存款加手持现金之和(虽然银行保险等机构也有库存现金,但是规模很小且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不单独列示);M2则广义一些,除了M1之外还包括了其他各种储蓄存款和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等等。

这三个概念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M0与M1的乘数效应最大,因为流动性的实现形式最为直接[1]。M2的乘数较小,因为这里面有很多不能完全等同于现金或者活期存款的资产。 至于各个市场参与者持有的货币数量究竟是多少,这是需要央行通过调查取得的。当然由于这些变量都是名义量,因此最终还需要转化为实际值才能运用相应的宏观经济理论进行分析。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降准降息、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准备金率调整等(PSL属于定向支持工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中前三个属于调节基础货币的工具,最后一个则是调节货币供给的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直接作用于央行持有的货币和金融机构持有的货币,因此是最直接的调控手段。它的原理非常简单——央妈买进(卖出)有价证券,等价换回基础货币,然后再通过商业银行传导出去。

比如今天央妈买进国债500亿元,那么此时市场上货币总量增加500亿,如果以1.7%的利率计算,那么一年后可多创造416亿的货币(500亿/1.7%=2936.8亿,2936.8-416=2520.8亿)。但如果今天央妈卖出外汇50亿美元,那么理论上一年后可回收65亿美元的货币(50亿美元*1.7%=850亿美元,850亿美元-65亿=785亿美元)。

总之就是一句话——央妈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进卖出资产,等价交换的基础上多退少补,最后形成对货币规模的调节。 降准和降息也属于调节基础货币的工具。在基准利率一定的情况下,降准相当于央行向市场投放更多的货币,因为它把原本留在央行手里的存款准备金交给商业银行使用,等于减少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从而鼓励其放贷。同理,提高利率(加息)会抑制贷款需求,减少货币供应量。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一点,无论是降准还是降息,都是对货币供应的直接调节,因此会立即反映到市场的货币需求上,表现为信贷需求的迅速增长。但这里的货币供应显然是广义的概念,包含了各种各样的金融资产,因而其反应是有一定时滞的。 准备金率的调整同样是对货币供应的直接调节。它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吸纳资金的成本来影响其对信贷的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准备金率和存准率的调节对象是商业银行持有的资金,即没有完全流向信贷领域的货币[2],因此这两个指标同样会对信贷需求产生作用。只是这种作用是潜在的,要经过一定的传导才有效。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